第 / 129页
商人、工匠的服饰礼制与习俗(1)
历史上的商人和工匠的服饰,历朝政府作了一些规
定。 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 绮縠罽。”(《汉书•高祖纪》)规定商人不能穿带有图案花 纹的细绫细葛料子制作的衣服,换句话说只能穿没有花纹 的低质量的服装。汉朝政府在作出这项决定时,并没有对 农民或其他平民的穿着作出规划,这时对商人的“特殊” 待遇是限制他们服用华丽衣裳。这是我们看到的有关商人 的早期服制资料。 着犊鼻裤男子 晋朝法令:“士卒百工不得着假髻。”(《太平御览》卷 七一五)西晋妇女喜欢戴假发,男子的情况我们不清楚。这条 规定是针对士卒与百工的,士卒身份低于农民,这里把百 工与士卒同样看待,而法令里没有提及读书人、农民,显 然不能戴假发的只是工匠和士卒,士人和农民绝不会受这 个限制,表明百工地位不同于一般的平民。 隋朝关于人们的袍服,着重从料子的颜色上加以区 别,政府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穿紫色的袍子,六品以下官 兼用赤色的、绿色的,没有品级的胥吏着青色的,庶人用 白色的,屠户、商人用黑色的,士卒用黄色的(《旧唐书•舆 服志》)。品官、胥吏、农民、商人、士卒不同颜色的服装 分得清清楚楚。 唐朝初建,天子的常服,沿袭隋朝的习惯,穿黄色的 袍子,但渐渐穿赤黄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 饰”(同上)。赤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士庶不能用,商 人、工匠更不必说了。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定制,一、二、三品官,四、五品 官,六、七品官,八、九品官各有其服饰,无品级的官吏、庶 人、部曲、奴婢许穿绸、、布料的服装,颜色是黄的或 白的,还可以用铜、铁制的带子和饰物,不得用金银玉带 (《新唐书•车服》)。工商的服色也就在庶人的范围里了。唐 太宗又规定,袍子加襕,庶民用白色。唐文宗重申其先人 定制,没有官身的人,只能穿粗葛布料子的衣服,用绿色 的铜带和铁带。又规定商贾、庶人、僧道不能骑马,商人 的老妻才许坐苇篷车,或二人抬的兜笼(《新唐书》)。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以服制多废坏,规定吃 官粮的吏役“只得衣紫皂,庶人商旅只著白衣,此后不得 参杂”(《旧五代史•明宗纪》)。商人与农民穿同样的衣服。 北宋太宗下令,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庶人、商贾、伎艺、 不系官伶人,只许穿黑、白二色的衣服,用铁、角带钩,不得 用紫色。富商大贾可以骑马,但马鞍不能带彩绘,工商庶人 不能乘坐檐子,可以乘车,或二人抬的兜子(《宋代•舆服志》)。对 于乘车,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规定,庶民只许坐牛车, 车身可以作黑色的装饰,不得彩绘,不许在车前排列仪仗物 品(《宋史》)。 货郎图 北宋商人的穿着,孟元老的《东京 梦华录》比前面说到的所有规定都要清 楚一些。他说东京各种职业的人的衣 着:“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 丐者,亦有规格。稍以懈怠,众所不容。 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 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 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 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卷 五《风俗》)工商中各个行当的人,都有习惯 形成的、公认的服装,大家严格遵守,不 得破坏。南宋临安的商人着装,据吴自 牧的《梦粱录》所载,与北宋汴京人相 同,“街市买卖人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 认是何名目人”(卷十八《民俗》)。 金朝服色制度,把工商包括在内的庶人,许用绸、绢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丝绵做衣料,头巾、腰带、领帕准用芝麻罗制作,兵卒准用无纹压罗、绸、绢布、毛褐,比庶人少花纱、丝绵,奴婢又比兵卒少无纹 压罗(《金史•舆服》)。 元朝庶人不许穿赭黄色衣服,许用暗花纻丝绸绫罗毛 毳,帽笠不得用金玉装饰,靴子不能增饰花样,而皂隶公 使人只准用绢绸做衣料,娼妓贱民只许用皂色褙子(《元史 •舆服》)。 明太祖朱元璋对农民 与商人的服饰有严格的不 同规定。农夫的衣服可以 用绸、纱、绢、布来做, 商人只能用绢、布,而不 得衣绸、纱之服,如果农 民家里有一个人做买卖, 全家的衣着就跌入商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