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69页
猪八戒:铁脚天蓬本性猪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个家喻户晓、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人物,其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孙悟空。他性格鲜明,优缺点都很突出。既勤劳、朴实、善良,又自私、狡黠、贪图小利;既心胸狭隘,一事当前,先顾自身,又能不忘大义。应该说在他身上多多少少沾染了些小生产者的品性和小农思想。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地将其贴上小农或小生产者的标签。他是一个性格鲜明,但又极其复杂的人物。过去,人们经常笼统地将他的贪吃、好色、憨呆归结为他的性格缺陷而加以批评,殊不知这恰恰犯了典型的经验主义的错误,对猪八戒这个人物的剖析,还是必须从小说文本着手。

  谈起猪八戒,首先就不得不涉及到他的两个重要的性格缺陷:“贪”与“色”。这一点我们无法回避,因为小说中关于猪八戒“贪”与“色”的情节比比皆是,以致许多人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便是猪八戒的这两个“特点”,以及由此生发的种种趣闻。小说第四十七回,作者细致人微地描述了猪八戒吃饭的举动。当时猪八戒将一碗白米饭,扑的丢进嘴里“就了了”,边上的小僮以为八戒把饭笼在了衣袖里,因为他压根儿未见猪八戒动嘴。八戒急得没法分辩,便抓过一碗饭来,晃一晃,又丢进嘴里“就了了”,于是众僮道:“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这里,长嘴便是猪八戒贪吃的标志;而他贪吃时生发出的种种洋相,更是令读者忍俊不禁。

  八戒的“贪”中最主要的便是贪吃,这倒也符合他那大黑猪的动物本性,因为大黑猪本来就大腹便便,食量如斗。小说中猪八戒甫一出场,便让读者着实领教了他的“海吃”功夫。他人赘高老庄,倒也勤快得很: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为高老庄出了不少力。但他的食肠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连早问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够。虽然力大如牛,干活勤快,但吃饭的功夫也是一流的。不过,作者也在此暗示了一点,即猪八戒的贪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贪婪,而是实际情况的需要。因为他本来就食大如牛,如果仅拿普通人的食量标准来供给他,肯定会让他“饥肠辘辘”。高老庄的高员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取经路上,唐僧、悟空、沙僧也只是后来才慢慢领悟到的,倒是如来最后封他做净坛使者,受下界的供奉,终于满足了他的食欲。其实食量大并不是他的过错,因为那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取经路上,唐僧师徒经常是食不果腹,更何况食量本来就超出常人数倍的猪八戒呢?这也是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猪八戒挖空心思,厚着脸皮去弄点“零食”的做法便无可厚非了。只不过,猪八戒因为贪吃常常为取经队伍招来这样那样的灾祸。偷吃人参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唐僧师徒路过五庄观,观主镇元子应元始天尊之邀,上天听道去了。猪八戒在厨房做饭时,偶尔听到人参果的事,便口里忍不住流涎,但他自知凭己之力难以得手,于是极力怂恿悟空去偷。而得手后,八戒那贪吃的特性更是凸现得惟妙惟肖:

  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得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

  这里活画出猪八戒这个饕餮之徒的滑稽可笑的形象。那狼吞虎咽的食态,那死皮涎脸的惫态,经过作者生花妙笔的渲染,达到极致。“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这句歇后语几百年来经久不衰,便是猪八戒馋相的永久定格。 后来,孙悟空忍受不了清风、明月的辱骂,推倒了人参果树。镇元大仙回观后,抓获唐僧师徒,欲加惩罚。多亏悟空千方百计化险为夷。只因为猪八戒的贪馋,引出许多是非,几乎使西天取经的神圣事业半途而废。猪八戒还时常犯食令智昏的错误,比较典型的是黑松林遭逢黄袍怪。八戒、沙僧到老怪洞口,要求黄袍怪交出唐僧,黄袍怪诳骗他:“是,是,是有一个唐僧在我家。我也不曾怠慢他,安排了些人肉包儿与他吃哩。你也进去吃一个儿,何如?”八戒认真就要进去,幸亏沙僧在旁提醒才没上当。如此拙劣的骗术,却几乎诱使八戒上当,究其原因,还是他肚子里的馋虫在作祟。一旦馋劲上来,便蒙蔽了心智,做出那种食令智昏的事来。除了贪吃外,八戒还有贪财的毛病。第三十八回,悟空为了将琉璃井里的乌鸡国皇帝的尸首打捞上来,哄骗八戒去偷妖精的宝贝。八戒道:“哥哥,你哄我去做贼哩。这个买卖,我也去得,果是晓得实实的帮衬,我也与你讲个明白:偷了宝贝,降了妖精,我却不奈烦甚么小家罕气的分宝贝,我就要了。”其贪婪之心可见一斑。悟窄问道:“你要作甚?”八戒道:“我不如你们乖巧能言,人面前化得出斋来;老猪身子又夯,言语又粗,不能念经,若到那无济无生处,可好换斋吃么?”八戒的贪倒不是那种贪婪无耻,大肆攫取,不过是为将来取经路上的衣食考虑,八戒的实在使他的“贪”不致令人生厌。第五十回,唐僧师徒路经金晓山,悟空化缘去了。师徒误入一幢楼阁,八戒见大厅桌子上有三件纳锦背心儿,便抢着拿过来穿上防寒御冷,却不料中了独角凹大王的圈套。这又是一起因贪惹的祸。出家人素以勤俭为本,视金银为草芥,但八戒所到之处,只要有便宜,便千方百计地沾一沾,早将唐僧戒“五荤三厌”的教导抛到爪哇国去了。第八十五回,灭法国国王因杀僧过多,自一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