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69页
大闹天宫逞英豪(上)
《西游记》第七回,叙显圣二郎神在太上老君的暗助下,擒捉孙大圣返还天宫,却在斩妖台上,八卦炉中,都奈何他不得,孙大圣第三次大闹天宫。直至请来了如来佛祖,欺哄孙大圣跳手掌心,从而压他于五行山下。本回是小说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一回,按时下部分学者的看法,“读《西游记》应以第七回为纲”。孙悟空大闹天宫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孙悟空因嫌纱帽小,反下天宫,打败了天兵天将,玉帝无奈之下封他为“齐天大圣”。这一阶段是孙悟空一生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幸福时光”。他在花果山自立为王,快活自在,闯龙宫,闹冥府,充分地展现出他性格中酷爱自由无拘元束的一面。特别突出的表现是他无意间“搅乱蟠桃会”这一情节。 官封“齐天大圣”以后,孙大圣会友游宫,交朋结义,倒也自在了一阵子。但他对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都以朋友相称,这一点却对等级森严的天宫体制提出了挑战。为了避免他惹生事端,玉帝派他去掌管蟠桃园。殊不知这次用人玉帝犯了两个错误:其一,蟠桃园虽说事情不多,但责任重大,因为它关系到每年一度的蟠桃胜会能否如期举行。玉帝将这样重要的事务交给自己一点都不放心的孙大圣,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其二,玉帝对孙大圣的底细了解不清。他应该知道猴子天性就爱吃桃子,让猴子掌管蟠桃园,无异于虎人羊群。 刚到蟠桃园时,孙悟空倒也有好好干一番的念头。他认真地查点果树,了解情况,不再像以前那样交朋结友,四处闲逛了。但一俟蟠桃成熟,孙大圣那天生的猴性便暴露无遗。每隔两三天,他就让手下人退避,然后自己将熟透的蟠桃大吃一通,直到一年一度的蟠桃大会开始为止。王母娘娘派七个仙女来摘桃,却发现花果稀疏,只剩下几个毛蒂青皮的桃子(熟的都被孙大圣给吃了)。当孙大圣问此次蟠桃大会请的是什么人时,仙女将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一一提到,就是没有孙大圣。原来蟠桃会只请有俸禄的仙人,因大圣没有俸禄,故而不在被请之列。这样一来,齐天大圣的自尊心受到极大损害,原来自己在仙界竟然如此渺小。盛怒之下,他决心去搅搅蟠桃会的局。在赴蟠桃会之前,悟空安排了两个步骤:第一个是将七仙女用定身法定住,以免她们回去通风报信;第二个是诳骗赤脚大仙说须去通明殿“演礼”,然后趁机变成赤脚大仙的模样,去蟠桃会赴宴。这样做有两个好处:赤脚大仙在天宫口碑很好,一路上不会有人怀疑;就是一旦犯事的话,可以全部推到赤脚大仙身上,让他当替罪羊。 从哄骗赤脚大仙,到瑶池耍手段偷饮玉液琼浆,再到醉酒后误入兜率宫,顺手牵羊大吃金丹,一幕幕的场景变化,一系列的情节进展,都衔接得天衣无缝。当孙大圣到达瑶池时,发现还未有仙来,只有几个仆役在那里张罗。面对“珍馐百味般般美,异果嘉肴色色新”的景象,再加上酒香扑鼻,由不得大圣不动心。果然,他拔下毫毛,变了几个瞌睡虫,使仆役昏昏人睡,然后自己大快朵颐,开怀畅饮了一番。孙大圣酒足饭饱之后,决定偷偷地返回府中。此时的孙大圣还心存侥幸,以为自己可以平安无事。可惜的是,由于喝醉了酒,他在天宫迷路了,摇摇摆摆,闯入了太上老君的府第兜率宫。此时,兜率宫正好无人,悟空误打误撞地来到了炼丹房,并将太上老君辛辛苦苦熬炼的金丹如吃炒豆一般,全都吃了。直到此时,孙大圣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闯了大祸,他也不敢回齐天大圣府了,使了个隐身法,潜回花果山。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写孙大圣闯下这一连串弥天大祸,作者并没有故弄玄虚,制造紧张气氛,而是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写出,妙趣横生,表现了对特权和等级制度的轻蔑和嘲弄。第二阶段是讲玉帝再次派兵到花果山降伏美猴王,均为孙悟空打败,后得观音指点迷津,请来了灌口二郎神,又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将孙悟空擒拿归案。 虽然前面也有天兵天将征讨美猴王的情节,但这次却与上次迥然不同。主要是在人数规模上大大加强。既有李天王父子,又有四大天王,同时还有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东西星斗、南北二神、五岳四渎、普天星相,共十万天兵,另还捎上了一十八架天罗地网,一副来势汹汹的架势。由于上次领教了孙悟空的厉害,李天王这次聪明了些。他将花果山围得水泄不通,使用车轮战来消耗悟空,然而这些都没有得逞。正当李天王无计可施时,观音菩萨恰好赶到,毛遂自荐地要助一臂之力。在她看来,一个小小的下界灵猴根本就不必大动干戈,她让自己的大徒弟木叉行者去制服悟空。谁知战经五六十回合,木叉败阵而走,让观音菩萨大丢脸面,也让玉帝无计可施。为挽回面子,观音推荐了玉帝的外甥、居住在灌州灌江口的二郎神。为什么要请二郎神呢?因为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果然,二郎神一到花果山,便显示出其武力超人的一面。他对李天王说:“小圣来此,必须与他斗个变化。列公将天罗地网,不要幔了顶上,只四围紧密,让我赌斗,若我输与他,不必列公相助,我自有兄弟扶持;若赢了他,也不必列公绑缚,我自有兄,弟动手。只请托塔天王与我使个照妖镜,住立空中。恐他一时败阵,逃窜他方,切须与我照耀明白,勿走了他。”可见二郎神对自己实力的充分自信。 应该说,大圣孙悟空与小圣二郎神的一番变化争斗,确实是本章的神来之笔。刚开始,他们两人一场好杀,大战三百余回合,不分胜负。虽然场面也很激烈,但如果平铺直叙的话,肯定味同嚼蜡,很难吸引读者。此时,作者笔墨一荡,转而描写他们二人的变化争斗。 大圣与小圣的变化争斗凡八处:法天象地的争斗;大圣变了麻雀儿,小圣便变饿鹰扑打;大圣变做鹚老冲天,小圣便变海鹤来啄;大圣变鱼儿潜游,小圣便变鱼鹰捕捉;其后,孙大圣分别变成水蛇、花鸨、土地庙,而小圣也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制服孙大圣。不管大圣如何变化,总逃不过小圣的一双慧眼。其实大圣在与小圣的争斗中,从第一个法天象地的变化便注定了孙悟空的败局。这场恶战,“唬得那马、流元帅,战兢兢,摇不得旌旗;崩、岜二将,虚怯怯,使不得刀剑,与训练有素的小圣的精锐部队相比,孙悟空的手下都是些乌合之众。因而一旦手下四散败逃,必然引得他心慌意乱,从而不战而怯。在此,作者遵遁了现实战争的一般规律,即便是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也要服从“全军既溃,一将难支”的结局。 虽然是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并不妨碍作者施展其幽默天才。其中最精彩的一幕是孙悟空变土地庙的那一节: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交,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乌,只有一间小庙,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的牙齿,窗棂是我的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庙的旗竿是万不会竖在后面的。小圣本身就是灌口享受人间香火的神仙,岂会不明此理。孙悟空想通过变土地庙来引诱二郎神人瓮,却没料到屁股上的尾巴露出了破绽。看来即便是有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也有短处。这个细节的设计,充分表现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其一,它暗示出不管是什么人,都有其短处,从而更符合现实的真实;其二,孙悟空变土地庙,口做庙门,牙齿做门扇,舌头变菩萨,眼睛变窗棂,想象奇特,妙趣横生,平添了许多的诙谐,让读者不禁莞尔一笑;其三,在吴著《西游记》之前,虽然也有孙悟空变土地庙这一节,却很平淡,没有孙悟空尾巴变旗竿竖在庙后这一关键构思,因而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清人幔亭过客说得好:“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大圣与小圣斗法这一节,看似滑稽荒诞,却鲜明地反映出两人的性格及真实的社会历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