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70页
八、刘知县欲报前仇(2) 而且,杨乃武在杭州府内,朋友又多,名声也不错,刘锡彤无奈之何,也只好暂且罢手。 但他没想到,他不找杨乃武的麻烦,杨乃武却自找上门来。 刘锡彤到了余杭县之后,贪性不改,对余杭百姓仍是横征暴敛,疯狂剥削。 仓前镇是漕米集中的地方,百姓完粮,陋规极多。 交银子有火耗,交粮米有折耗,这也就罢了。 但刘锡彤来了之后,命令收米的衙役在量米时候还要“淋尖踢斛”。 就是老百姓交纳粮食时,谷物要在官家收粮的斛中堆起成尖,然后由收粮的小吏仓斗级用脚踢上三脚,将斛踢平。 溢出来的谷物不许纳粮人扫回去。 这些多收来的谷物,便由刘锡彤和下属私分了。 刘锡彤专门从四处搜罗来踢斛的行家,淋尖的老手来作仓斗级。 这些人只这么踢上三脚,起码每石正收要踢掉四五升尖米。 弄得当地百姓实在是吃受不住,有人只好另外交钱给仓斗级,以求他们少踢出一点淋尖,有人则不得不花钱请有势力的人代为交米。 一时间余杭之县,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杨乃武实在看不下去,便代交粮的百姓写下状子,向县衙陈诉粮胥克扣浮收的情形,请求官府剔除钱粮积弊,减轻粮户额外负担。 指使淋尖的正是刘锡彤,杨乃武这么做无异于与虎谋皮。 刘锡彤便以其吵闹公堂,目无王法,赶了出去。 杨乃武又上告杭州府,但此时的知府已不是数年前做老师的知府了,换上了一个叫做陈鲁的人。 状子递上去之后,如泥牛入海,毫无声息,余杭钱粮舞弊如故。 杨乃武愤愤不平,于夜间在县衙的墙上贴上一副对子:“大清双王法,浙省两抚台。” 因为清朝明令禁止量米时用脚踢,浙江巡抚也有布告,溢出的米准许粮户扫回,不得私自收取。 但余杭县却置大清王法和巡抚法令于不顾,坚持踢斛的作法。 所以被讥作一个大清有两个王法,一个省里有两个抚台。 这个对联传到巡抚耳朵里,竟然有了作用,还专门派人来余杭县查问此事。 幸亏刘锡彤上下打点,才没有再丢了顶戴。 自此以后,新仇旧恨加在一块儿,这冤仇便结得相当深了。 这一回听说杨乃武与小白菜有些不清不楚,突然心念一动,知道公报私仇的机会来了,便有心将杨乃武也扯进此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