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125页

改造大自然:米丘林(1)

改造大自然——[俄国]米丘林(1855~1935)

  1877年冬天,一个月色昏黄的夜晚,凛冽的西北风刮得树枝瑟瑟发抖,俄罗斯南部一座豪华的庄园里,主人一家在屋里围着火炉享受着天伦之乐。在主人家果园一角潮湿的储藏室里,却正躺着一位昏死过去的年轻人。他遍体鳞伤,寒风从窗户吹进,抽打着他苍白的脸。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慢慢地睁开眼睛,只觉得浑身疼痛,四肢无力。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来此的目的。他忍着剧痛,鼓足力气,使出全身解数,挖开了储藏室的墙壁,借着昏黄的月色,观察了果园中的每一棵果树,然后,趔趔趄趄地消失在夜幕中。他,便是年仅22岁的米丘林。

  辛勤的一生

  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Ivan Vladimirovich Michurin)是苏联卓越的园艺学家,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学说的创始人。1855年10月28日,米丘林出生于俄罗斯中部梁赞州的普隆斯克县一个守林人的家里。这是一个破落小贵族的家庭,世代爱好果树栽培事业。米丘林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对栽培果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果树园成了他的乐园,他爱上了果树园,把果树园当成自己的伙伴。

  8岁的时候,米丘林已能做嫁接和压条工作。当他看到开满漂亮花朵的“中国树”竟然结出比樱桃还小的果子,而且涩得要命,心里惋惜、失望,稚嫩的脸颊上挂满了泪珠,他发誓,一定要让它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

  转眼到了春光明媚的时候,米丘林在园子里种上了“中国树”。当种子刚刚长出绿芽时,他不得不与之分别,踏上通往普隆斯克县立学校的路。1869年,米丘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梁赞中学。他的志向是进高等学校学习自己喜爱的园艺专业知识。他学习刻苦,而且很有个性,绝不盲目服从任何人。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去世了,由于家庭贫困,他不得不中途辍学。

  为了谋生,1872年,米丘林开始在科兹洛夫(现改为米丘林斯克)火车站当站务员,兼做钟表修理工作。上班之余,他在自己住宅旁边的一小块空地上建立了自己的试验果园,培育起苹果、梨、樱桃等果树,同时开始研究俄国和其他国家的果树、浆果植物的品种记录。

  1874年,米丘林结婚了。他的妻子是一位勤劳、坚毅的妇女,她后来成了米丘林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和忠实有力的助手,为米丘林分担了艰苦的劳动和生活重担,对米丘林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1875年,米丘林在科兹洛夫城附近租了一片荒地,种植从各地收集来的很多果树品种,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的育种苗圃,正式开始了他长达60年的科学育种生涯。

  1882年,米丘林又租了一块稍大的土地,把苗圃的一些果树移种到那里,正是在这块土地上,米丘林培育出了他的第一批树苗和樱桃。

  1888年,米丘林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在城外的土尔马索沃村购买了12俄亩土地,把原先所有果树苗木都移植到那里。第二年,他正式辞去车站的职务,与妻子住在园地的小窝棚里,全力以赴研究果树的改良工作。不久,他在当地又买了一片荒芜的沙地,建立新的苗圃,他在那里工作到逝世,培育了许多果树品种。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对米丘林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1918年11月18日,农业人民委员会接收了米丘林献出的苗圃,他个人经营的小块试验地被扩展为全苏俄的一个国家研究中心:1921年,他培育的果树新品种已有150多个。他的工作受到列宁的重视。全苏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加里宁先后两次看望米丘林。1928年,在苗圃的基础上建立了米丘林果树遗传育种站。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米丘林一生共育成300多种果树和浆果植物新品种,他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总结在两本书中,即他的名著《工作原理与方法》和《我的六十年工作总结及将来的展望》。

  由于米丘林的杰出贡献,苏联政府给予他很高的荣誉。1922年,列宁在拍给米丘林的电报中说:“你在获得新植物的实验上,具有全国意义。991925年,米丘林被授予劳动红旗勋章;1931年,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授予米丘林最高奖赏——列宁勋章;1934年,苏联政府授予他科学技术劳动英雄称号;1935年,他被选为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科兹洛夫城也被更名为米丘林斯克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艰难的探索

  米丘林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极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度过的。在他长达60年的科学生涯中,有43年是在沙皇统治下度过的。他立志要使荒凉的、只能生长一些半野生状态果树的俄罗斯中部和北部,也能像南方一样生长出品质优良的水果。这一问题的研究却不是轻易能取得结果的。它将遇到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和实际困难。当时的沙皇政府却不支持他的一切努力,米丘林不但得不到官方任何精神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援助,反而常常受到一帮空谈术士的公开鄙视和无耻诽谤。他默默地忍受着各种重压,无休止地操劳着、试验着。

  1875年,当米丘林正式开始科学育种时,为了租得土地,他每月从自己仅有的12个卢布的工资中抽出1/4支付租金。为了赚些钱来支持自己的园艺事业,也为了维持自己及家人的日常生活,他不得不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再去修理钟表。在这种状态下,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十多年。

  刚开始的研究,米丘林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一次次痛心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单靠自己闷头苦干是不行的,应该出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干的。于是,他带着少得可怜的盘缠,走出自己的园子,独自出门,徒步旅行,几乎走遍了俄罗斯中部的各个果园。旅行见闻,使米丘林大开眼界,获得了许多好的经验。然而,在旅行中,他也受尽了折磨。因为他很穷,衣衫破烂,处处受人歧视,一些果园的主人,不仅不让他进果园考察,还对他进行奚落、毒打。为了自己的园艺事业,米丘林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侮辱和痛苦。

  在做试验的同时,米丘林体会到,不能完全因袭传统的做法,应该创造新的方法。而要创新,则必须懂科学、有知识。对米丘林而言,由于中学便辍学了,他关于园艺的科学知识十分贫乏。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只能买些书来自学。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要买书必须卖掉一部分苗木。对此,妻子极力反对,因为那些苗木经过他们的辛苦劳动,好不容易才成活了,卖掉多可惜呀!然而,米丘林态度很坚决,他说:“我现在需要知识,需要科学。只有用科学指导实践,才会成功。”好说歹说,米丘林终于说服了妻子,忍痛卖掉了一些苗木,到莫斯科买了许多有关生物学和园艺的书籍。其中,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有关物种可变的思想对他有很大的启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探索加上科学知识的引导,米丘林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宿愿,培育出300多种新的品种,使俄罗斯的中部和北部也能生长出跟南部一样优质的果树,他自己也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园艺学家。

  米丘林在探索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1.驯化阶段。在开始的时候,米丘林很迷恋当时风行的风土驯化说。他把南方的果树直接移植到北方来,或者把南方果树的枝条嫁接在北方耐寒力强的野生果树上,希望能够加强南方果树的耐寒性。可是米丘林在10年漫长的岁月中,得到的都是失败的结果。许多有名的南方果树,在北方生长后,由于经受不起冬季严寒的考验都死去了。他忍痛总结失败的教训,终于认识到年老的结过果的植物,具有顽强的保守性,把它们直接移植到另一个气候条件相差极大的环境是很难改变它们的遗传本性的;只有由种子长成的实在苗,处于幼龄阶段,具有可塑性,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