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精神家园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南怀瑾 宗镜录略讲 第81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

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此成断灭。皆属意根强,知妄识边事,是以称不思议定者,以有无情见不及故。又澄湛是事,当体是理,事有显理之功,亦有覆理之义。www.zhlzw.com

这一段讲到事理修证的功夫,也讲到佛法的真理及求证的重要,说明了“事有显理之功,亦有覆理之义”,要在智慧之理与功夫之事上达到平衡,佛法的修证才能有所成就。现在接下来讲:

理有成事之力,亦有夺事之能。各取则两伤,并观则俱是。www.zhlzw.com

那么光研究佛法的理,不做修证功夫的人,结果如何?“理有成事之力,亦有夺事之能”,学问也好,理也透,有助做功夫的成就,有这个成事成佛的力量。但是一味强调学问的理,往往又会被学问的理所骗,把自己蒙在理里,所以“亦有夺事之能”,有时反而没有办法入手做功夫。www.zhlzw.com

譬如我所知道的一位前辈,办了个学校,在他那里当学生不容易喔。他学问很好的,但是他一进门,不管出家在家都要跪着;不跪着,他那脾气大,一发起来,三根筋就上来了,“你们出家人戒律不拜在家人,没有错啊!但是佛经上还有一条戒律呀!出家人也要拜善知识,我是善知识呀!为什么不拜?”可是他们,不管出家还是在家,一要跪下来拜,他就先跪下来了。你要跪,他比你跪得快;你不跪,他骂得你狗血喷头。在他那里上课,算不定三个月还没有同他讲过一句话。他一个人在里边看书读经,有问题你来问他,他骂几句,就算答复了。吃的饭呢,臭豆腐乳,一点点盐巴,一点咸菜,蛮好。最后,佛学那么高明,临死的时候,痛苦啊!眼泪都掉下来。一班弟子围着他:“先生啊!此时你如何?”“没有用。你们啊!从今以后,好好念佛吧!”学问越好,也有修道越难的弊病,所知障太多了。理知道的太多,你一讲般若,有的人一大堆什么都来了,般若是梵文,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他什么都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跟我一样,中间不通人事,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大家要注意,理和学问是绝对要。学问不通,功夫做不好。但光去搞佛学的理,“理有成事之力,亦有夺事之能。”尤其是乱七八糟的学问多了,碰到一个境界,他自己下注解了,这是什么境界,那又是什么境界。常常我看到报告,“我说你很通理,呀!学问很好,唉!只可惜是你的佛的理,不是真正佛的理,叫做自有理由。”那有什么办法,就是假学问太多了,不成气候。www.zhlzw.com

“各取则两伤,并观则俱是。”所以功夫与学问要并进,福德与智慧是双修的。你看《金刚经》上只讲福德不讲功德,对不对?别的经典上多讲功德,少谈福德。人生最大的福德是成道,成了佛悟了道才是大福报。所以《金刚经》说来说去是福慧双修,就是事与理双修。功德是你做好事做善事,盖庙子办大法事,那是求功德,所以达摩祖师跟梁武帝讲:“并无功德。”梁武帝说我盖大庙子做了那么多的法事,你看我怎么样?“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达摩祖师说,你充其量他生来世福报大而已,有个人天小小的有漏果,死后或者升天,或者升大自在天,或者升大梵天,了不起天主给你做,最后还是堕落,非究竟之道。梁武帝所问,达摩祖师棒他一顿,然后一苇渡满过河去了。他答复他的是道,真正的菩提。www.zhlzw.com

所以福德跟智慧要搞清楚,理多了,好像很有智慧,其实障碍你的福德,证不到佛果,所以说“各取则两伤”,偏一边不行。因此理事二者是要“并观则俱是”,如果太执著一边,都错了。下面申述理由。

拜九年佛、睡三年觉的奇僧

何谓显理?若妙性未发,须假事行助显庄严。如水澄清,鱼石自现。www.zhlzw.com

怎么样叫做功夫能显出智慧来呢?由戒定才能够得慧呢?戒定就修功夫。修功夫何以能够显理呢?因为你没有悟,“妙性未发”,本性还没有开发,“须假事行”,你必须要多修行,多拜佛多诵经。所以我经常给出家同学们讲,你们世间法要留意;又跟在家同学们讲,要多留意出世法。“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著一尘”。万行门中包括一切心理行为同做人的行为,没有一点可以马虎。你说这个是小事情,这个是小善我不做,我要做大善,你一辈子却没有机会做大善。大善由小善而来,而实际理地,如果真悟了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处处一尘也不著,一切都要放下。www.zhlzw.com

也就是说你没有达到本空的时候,必须要念念注意,事事修行。你不要认为磕头不要紧,要紧得很哦!像我们修密宗先要磕满十万个大头,拜满十万大拜。自己规定自己,拿一条鞭子一样,到时间抽自己,功课没有做完都睡不着。大家要晓得这个道理,什么叫做学佛?就是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不可以马虎。因此说“妙性未发,须假事行”。你没有悟以前,必须借用功夫。做功夫不一定打坐,譬如有人天天拜佛,就是功夫。www.zhlzw.com

我八、九岁的时候,父亲拿了一本书,他晓得我嘴里爱哼啊哈啊的,爱念《千家诗》。他说你把这一本诗集背会了,你要什么,过年时我给你买。一看那些诗,有些字也不认得,小的时候,请老师教,一背就喜欢。后来父亲告诉我,这本书是我们家乡一个和尚的。他那个庙子靠海边,小庙一个,大殿都是石头方块一块一块叠起来的。他打渔出身,出了家还是一个字也不认识,天天跪下来拜佛。他拜佛的地方,两只手擦得那个石头都光滑起来,两个膝盖跪下来,在石头上留下了印痕。他拜了九年的佛,不拜了,睡觉去了,睡了多长时间?睡了三年。他的师弟问师父:“这个师兄死了吧!”师父说:“说不定,你不要管。”师父骂了他后,还叫他倒一碗水放在他师兄屁股上,过三天再去看看,水是不是还摆在那里。结果水不动不摇,就这样睡了三年觉才爬起来,这下诗也会作,文也会作,什么都会了。我小的时候第一本诗集就是念他那一本。我父亲说这个很好,你念念看,因为我父亲很佩服他。www.zhlzw.com

所以,你妙性一发,那不同了。而修行的门路,八万四千法门,拜佛也是一个法门啊!当然打坐也是个法门之一,但你不要认为非打坐不可。结果佛也不肯拜,什么也不来,然后一天恍兮惚兮的,以为这是一个法门,这不是法门,这是摇摆不定。所以说“妙性未发,须假事行,助显庄严。”你这个是修福德,由功德开始进入福德的境界,帮助你显出来自性的庄严清楚。www.zhlzw.com

永明寿禅师说这就是“如水澄清,鱼石自现。”你看,我们的脑筋浑得像一杯浊水一样,你把自己约束起来拜佛念佛或者修种种的法门,等于把这个水,慢慢慢慢把它澄清下来了,水一澄清,水里有石头有鱼就都看得清清楚楚,功夫到了。你不要认为事行不重要,事行是大功德。当然事行不是你三根香蕉一根香,或者这里出一百元钱、那里出五十元,以为自己做好事。那做什么好事?你反正一仟块钱用不完,所以出五十块,等你只有十块钱,要买馒头,不买馒头就会饿死了,看到人家没有饭吃,十块钱给他,那才是大好事,自己宁可饿死,那是菩萨道。菩萨道不管你钱多少行多少,看你心地。

教理次第须辨明

何谓成事?若功行未圆,必仗理观引发开导。www.zhlzw.com

但是同时又讲你必须要研究佛经,要通这个理,理才能使你成功修证,使福德圆满、功德庄严,这个叫成事之功。因为你懂了一点点道,晓得学佛的一点点路,但是你修行的功夫没有到,如同一个沙弥出家,修行几十年才可以成为一个大和尚一样,那是苦行来的,慢慢慢慢修来的,这是功行要圆。功行不圆满呢,“必仗理观”,必须先要学教理。所以在西藏我就非常赞叹,黄教密法的修法,六岁八岁出家当沙弥,第一步先学十二年的经教,到了二十岁左右,可以受戒了。真正的十二年教理学通了以后,才开始拜佛,先磕满十万个长头,五体投地那么拜,整个身体趴下去,一块木板大家磕得那个木板都光了,十万个长头磕满了,那是真功夫喔!这才慢慢地、渐渐地学一点三皈依四皈依,至于上师相应法,还早呢?真传你密法要到四五十岁了。受戒是九年,三年沙弥戒,三年比丘戒,这中间都要考察你,以后才受菩萨戒,这才叫做佛的制度。现在几乎都没有,现在连知道这样的人、事的也都少之又少了,这很糟糕,很危险。所以说选通教理,才能成事,即是“功行未圆,必仗理观引发开导”。

何谓覆理?若一向执事坐禅,反迷己眼。未识玄旨,徒劳念静。www.zhlzw.com

覆就是障碍盖住了,我们喜欢打坐做功夫的朋友请注意,理始终不去参透,那么永远不会成功的,这就是覆理。如果你一向贪图只以为打坐就可以成功,越坐越久,盲修瞎练,没有用,功夫做得再好,“反迷己眼,未识玄旨”,形而上的道理,玄之又玄的道理,你透不过去。“徒劳念静”一天到晚光图个清净,那与道无关。

天真一现百妖除

何谓夺事?若天真顿朗,如日消冰。何须调心收摄伏捺。www.zhlzw.com

再者,他说假如智慧高的人,“天真顿朗”,言下顿悟,一句话就开悟了,这种人如古代的禅师们,像马祖的作略或德山棒、临济喝,一进门问佛法,给你一顿臭骂。“喝!”叫一声就开悟了。什么叫临济喝?就是骂你一下,你这就开悟了。为什么这些人能够言下顿悟呢?“天真顿朗”,那么一下本性就现前了。“如日消冰”,好像太阳一出来,大地就光明了,不须要一点一点地凑合打点,冰冻也就自然化掉了。因此又“何须调心”,每天坐在那里,这个念头慢慢去掉了,那个念头又按下去了,在那里“收摄伏捺”。今天,唉!念头不大好,昨天,坐起来不对,今天这里发麻,明天又那样,这些都是在那里调心,好像水上按空葫芦一样,这里按下去,那一边又冒起来。如果一天到晚打坐在那里只搞这个事,这个不叫打坐,这叫玩把戏,玩给自己看,然后告诉菩萨我在用功,如此而已。www.zhlzw.com

故经偈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www.zhlzw.com

你如果说我有心在学一切三昧,修苦行,今天修般舟,明天又坐禅,或者学密作止观,有心去学的,那是动,不是禅。这是众生的妄念,在那里打妄想乱动。“心随境界流”,这心一直在境界上打转追逐。今天坐好一点,清净一下,明天又不清净了,然后后天又对了,大后天又错了。“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这怎么能叫做修定呢?

是以不可执一执二,定是定非。但临时随用圆融得力,自谙深浅。www.zhlzw.com

这是彻底地讲定慧双修而悟道的话。不可以抓到一边,也不可以抓到两边,这要你自己理上去透了。也不要认为要这个法门才是佛法,那样做不是佛法,这叫“定是定非”,你错了。因此你不如觉得“无心于事,无事于心。”一切入世出世都一样,行云流水,过了就过了,这是“无心于事”,这句话,勉强做得到“无事于心”,万箭攻身之间,心中还是无事,这是大修法。这样“临时随用”,这才能够做到“圆融得力”。那么一天一天自己就会进步,自己知道自己的功夫到哪里,有没有进步,这叫“自谙深浅”。

若也归宗顺旨,则理事双消,心境俱亡,定慧齐泯。www.zhlzw.com

然后若是讲达到究竟悟道成佛的境界,归到佛法的心宗里头,如楞伽、华严这些境界,“则理事双消”,无所谓理也无所谓功夫,无所谓智慧,也无所谓福德,都圆满了。这个时候“心境俱亡”,心念也空,处境也空,定也空,非定也空。也无所谓定,也无所谓慧,也无所谓戒,因为他这个时候不须要戒,他本身就是戒,这是“定慧齐泯”。所以永嘉禅师对于这样的顿悟修法有几句名言告诉我们。www.zhlzw.com

如《永嘉集》云: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以毗婆舍那故,虽照而常寂。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非寂而非照故,杜口于毗耶。斯则不唯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www.zhlzw.com

奢摩他是止,毗婆舍那是观。“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真正所谓止就是寂定,虽然在寂定的境界里头,却无所不照,样样皆知。换句话说,你真得了止,头脑六根就比普通一般人更灵敏。虽然是寂,却像摄影机一样,到处照到现象,而它永远本身是空寂的,“以毗婆舍那故,虽照而常寂”,那观呢?也像我们摄影机一样,虽然是照,照见了,可是那个玻璃镜面,本来他自己是空的,它把影像照进去,但它自己什么事也没有。此心“无事于心”,这就是毗婆舍那观的道理。www.zhlzw.com

“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如果到了定慧等持那个境界,则“非照而非寂”,既不是有个照的作用,也没有一个空的作用。www.zhlzw.com

“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因为它能照见一切法,而此心念念本空,所以照见世间法一切事物上,当下便是真如之道,这是“说俗而即真”。

“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因为它心境本来是空,却又能够办一切事,这是在出世的真谛当下,或者说现出家相时,便同时已入世俗境界了,走菩萨入世的路子。www.zhlzw.com

“非寂而非照故,杜口于毗耶。斯则不唯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但是真正到了最后,佛法也不是空寂,也不是观照一切,而是不可说不可说。因此维摩居士杜口,把嘴巴闭起来。就在毗耶这个地方,他故意生起病来,佛就派一班大弟子代表佛去问候他,所有大弟子谁者不敢去,因为都碰过他的钉子,挨过他的骂。最后佛说谁去呢?七佛之师的文殊菩萨说:好吧!我去。佛说好,你带领这些弟子去探维摩居士的病。每个弟子都挨过他的骂,然后文殊菩萨来辩论,最后两个人不说话了。这叫“杜口于毗耶”。

在对话进行间,文殊菩萨问维摩居士:什么叫不可思议?维摩居士嘴巴一闭不说话。到达这个境界没有道理可讲,哪像我们在这里讲那么多。真到了最高处,“言语道断”,文字言语不能表达;“心行处灭”,心念如如不动,没有心迹。佛教里头有两件大事,一个是在家居士维摩杜口于毗耶,一个是教主釋迦牟尼佛掩室于摩羯。釋迦牟尼佛到了中年说法,三十多年以后也厌倦得很吧?这是有名的“释迦掩室于摩羯,维摩杜口于毗耶”,两个典故可成一付对联。

学佛难得是平凡

所以《圆觉经》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www.zhlzw.com

这里非常重要,这是佛在《圆觉经》里所讲的。“有作思惟”,我们有心去做功夫修道,有一个境界,是“从有心起”,换句话说,从妄念来。“皆是六尘妄想缘气”,实际上这个妄想哪里来?都是六尘,外界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比方现在年轻人,因为密宗流行了,最喜欢讲气脉,经常说:“老师啊!这是不是任督二脉通了?”我说:“通了!早通了。”我以前小的时候,很少有人问到这些问题。现在知识开通,什么道家、密宗,动不动气脉通。一旦说到气脉,通通落在那个感觉的状态。感觉是色受,是受阴境界。再不然,“哦!我最近打坐放光了,眼睛看见了一片光明”。也在那里打坐玩光芒。何必呢?去看电影多好,看闭路电视也可以。这都是六尘缘气,因为你念头在动,身上的气机还在流动,一摩擦就生电,所以有光。www.zhlzw.com

《圆觉经》这一句话给我们讲得最透彻了。这些境界都是心起动了念,都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同明心见性毫不相干。你如果把这些气脉功夫抓住当成道,那“已如空华”,本来妄想就像空中的花朵,抓住空的花朵当究竟在玩。“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用这种妄想来推测成佛的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在虚幻的花上生出来一个果。哪生得出来啊!“展转妄想,无有是处”,这样你本来目的在除妄想,结果实际上是在增加一个更大妄想。所以经常有同学来告诉我说:“有个学佛的要来见老师。”我说:“你是不是看到一脸佛气,满口佛话!”那就是展转妄想中人,我有什么办法?佛都没有办法。要把这个佛气拿掉,最平凡的就是大圣人。你看《金刚经》中佛多平凡。佛要吃饭,就去托钵。化缘回来,把饭吃完了,佛还自己把体盂洗得干干净净,还要自己洗脚,因为是光着脚走路。然后把自己那个座位铺好,开始打坐了。佛,你翻开戒律,翻开经典研究,他讲经大概都是下午三点多钟以后。到五、六点天黑了,再入定。他过午不食,吃完中饭后碗收好,洗了脚,然后铺了座位,打坐入定去了。精神休息够了,让弟子们上课讲法。你看佛真是大圣人,但还是照样要洗脚、吃饭、洗碗,所以最伟大的圣人,就是最平凡;有所奇特者,那就变妖怪了。因此这里告诉你,如果“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我们青年同学学佛,对于这些话要特别注意。真正的佛法要非常平凡,把人做好了,自然成佛,不要做成特殊的样子。 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分享思想,传递文化:
专题:南怀瑾 书名:宗镜录略讲 作者:南怀瑾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