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精神家园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专题:南怀瑾 书名:老子他说 作者:南怀瑾
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人生哲学与道的层面

这一章,老子另起炉灶,又提出一个名称叫做“太上”。“太上”等于《易经 ·系传》上的:“形而上者之谓道”。现在我们讲中国哲学,有“形而上”三个字, 是译自西方名词,但采用《易经》中的观念。“形而上者之谓道”,是说万物尚未 生长以前,名之为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是说有形象的万般事物生长起来了, 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不可胜数,就叫“器世界”——物理世界。形成物理世界之前, 名之为“道”,《易经》称为“形而上”。

道家“太上”的名称,初见于《老子》。其实殷商以前就有“太上”这个名词 了。中国文学上有句“太上忘情”。固然,人生最痛苦最难做到的是忘情,人之所 以活着,大都靠着人情的维系。人是感情的动物,古人说:“无情何必生斯世,有 好终须累此身”,有你我就有感情,有感情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是非,有是非就 有痛苦。因情受苦,忘情更难。然而“太上忘情”,并非无情,而是大慈大悲,无 偏无私的大情,譬如天地生育万物,平等无差,不求回报。

老子所讲“太上”,是太过多情又似忘情之道,只有“下知有之”。所谓“下 知有之”的意义,是说有一种下等人,我们认为他很笨,其实他倒是真智慧,早已 领悟到“道”的人。真正的哲学家,都出在乡曲地方,虽然一辈子没读过书,真同 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当他遭遇到痛苦时,就痛痛快快哭一阵,想想自己命苦 就算了。我有时常有此感触,尤其在偏远的落后地区,看到茅屋破家里头,有些老 人家,穿得破破烂烂,食不果腹,有一餐没一餐的,日子苦死了。你问他:“为什 么不住儿子家养老?”他很轻松回答说:“我这一生注定命苦,只有认命!”真令 人听了肃然起敬。他比谁都懂得人生哲学,“认了”就好了。

像我们有些人,自认是第一等读书人,其实并不如乡愚的智慧。他们才是宗教 家、哲学家。尤其有些年轻人学佛学道,刚看了一点佛学,就自以为只差那么一点 点,好像同佛差不多了,很可悲。而那种表面看似下愚的人,却倒知道有一个东西, 不管是叫“佛”、叫“天”、叫“上帝”、或者以中国古代的代号叫“命”,他就 认定那个东西,至死不渝,比别人都看得开,都豁达。这便是“太上,下知有之” 的道理。

再下一等人,相信要烧香供养,磕头拜拜,赞叹不绝,每天还要反反复复唱念 几次,这是属于宗教性的仪式活动,便是“其次,亲而誉之”的楷模。更有其次的 人,他也许不信宗教,亦不信道,但内心无形中却有一个可畏的东西。实际上,我 们认为最下愚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第一等的修道人。要不然,须要有真正智慧超越 的人才能修道。我经常说,有两种人可以学禅。一种是一个字也不认得,像张白纸, 本身很容易修道开悟。另一种硬要智慧透彻,聪明绝顶才行。像我们这些不上不下 的半吊子,半通不通的,最要不得,修道往往一无所成。老子讲了这三种人,侧重 于“大智若愚”的要点,换言之,大愚也就若智了。

如此,等而下之的,“其次,侮之。”又下一等的人,偏不信道。“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真高明的人一闻道就悟了,并且百分之百地奉行。“中士闻道,若存 若亡”,这种人听尽管听,说是不信吗?却又每个礼拜天一定上教堂祈祷礼拜。一 到初一、十五,便一本正经跑店子,上香拜佛。平常庸庸碌碌、随随便便,好像只 有那一天才有菩萨、神明显灵,其他时间,胡作非为都可以,这便是若存若亡。还 有些人,听人传道说法,自认为最高明,认为别人都是神经病,一笑,就走开不理 了,这就是“其次,侮之”的典型。“下士闻道,大笑而走之”,便是如此。后人 又补上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那是说,如果不这样不屑地嘲笑一下,那还算 有道吗?彼此顽固托大,都自以为是,看来多么可笑。

再说“其次,侮之”的人,根本不管天高地厚,根本不信道,以为信道对人格 是一种侮辱。总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人的智慧参差不齐,有些人信是信, 却不彻底,半信半疑,因为他没有把真理穷究彻底。有些人根本就不信,硬说个 “老子偏不信邪”,你也把他没有办法。此中的千差万别,老子并没有再详加分析。

这等于人类天生智能的分级,佛学则分为众生的五种“种性”,也就是所谓的“根 器”之说,颇为相似。

这一章,老子最后下一结论,形容这个道说:“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 皆谓我自然。”这等于说,道是天地的公道。学道并没有什么秘密的,只要你程度 够,诚心向学,一定便可得道。道为天下所共有,既不属于你,也不属于我,若你 懂得的话,方知本来属于你,也属于大家,不是某一个人享受的禁脔。千万别认为 真理只在自己这边,非要求道求法的人巴结你,向你磕头行礼才能传道。我认为这 种作风,是作践自己,多没意思。

道不藏私,但却“悠兮其贵言”。“悠兮”是悠然自得,所谓“其贵言”的意 思,却很难说得清楚。“贵言”,不是说应该很宝贵地告诉你这个意思,而是再怎 样高明的语言文字,都很难形容出道的境界。那么,道在何处见?——在行为上、 现象上见。道的本体,无形无相,“说似一物即不是”,不能用世间名相来界定它。

“有生于无”,宇宙万物就从这“清虚空灵”的“无”中建立起来,故曰“功成事 遂”。

一个修道人真通达了道,才能看透道的表达作用,才能认识道的本来面目,和 如何创造千变万化的宇宙事物。道体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其第二重的影子而已。

我们要认识它的根本,只好在这第二重的投影上,在这道体所创造出来的事功上去 了解。这个事功尚分二重意义。依儒家世间的学问,即平常我们所讲事业的成就, 比如,学科学应该有所发明。你学什么?学物理,那你还在学习阶段,不是物理学 家,更不是物理科学家。你学化学,那也不算化学家,或者化学科学家。那开始发 明,发明物理或化学原理的,才算摸到宇宙科学的真髓,而由当中表达出一套事物 的规则,再由这套理论科学的规则中,进一步发展应用科学的实用技术,生产出令 人目不暇给的生活用品,利益世人,或者伤害世人。

如此,学道,学世间各种知识,都是一层一层地进到内部的核心,也都一层一 层由内部核心,表现出具体的功用来。这之间层次深浅的不同,事功的大小也就有 别。这是“功成事遂”。等到事情有所成就,“百姓皆谓我自然”。等你的事功表 达出来,久而久之,大家习惯成自然,就说这本来就合于自然之道,没有什么好大 惊小怪的。道是自然而有的,可是我们一般人要回转到这道的本来境界上,那是有 得修的,这之间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哲学问题。就是中国哲学与宗教哲学,以 及历史哲学的发展史问题,牵涉太广,而且各个问题都可成为专题,暂时到此打住, 以后有机会再讲。

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www.zhlzw.com中華勵志

分享思想,传递文化: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