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夏天,我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一看信封上的落款是“陕西师范大学”,我扭头走了,我实在不想当老师,可我还是得去。
进入中文系,便被拥有不同课程教学特点的老师们“宠爱”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第一堂课一定是一黑板的阅读书目,因为那时没有PPT之类。你若不及时地阅读这些书,课堂上老师说的是汉语,你听的是中国话,但却听不懂老师的分析,犹如听天书。于是,只好硬着头皮赶着去读书。
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古汉语老师,上了没一个月的课,一天下课时平淡地说:“下节课考试。”全班同学一致认为老先生一定是老糊涂了,但没人敢问白发老者,大家都扑向图书馆,借来各类型的古汉语书籍。考完试后,老先生笑着说:“大家预习得很好!”
渐渐地适应,我也开始喜欢上了这所大学。老师们上课的动作、语言、神态渐渐地融入到我的脑海中,开始影响我。
每次上课,他都是大步流星走上讲台,随手将教材《作品选》撂在讲台上,开始上课。从上课伊始到下课,他一直在讲台上踱来踱去,眼睛不看教材一眼,也不见他拿教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作者生平与其时代背景以及后代文人的评价融合在一起,中间穿插着正史野史的一些记载和掌故,我在下面听得痴痴的,也在我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就是我的大学老师。他看了多少书?怎么懂得这么多?头脑里怎么放得下这么多诗词曲赋、历史掌故?针对我的疑问,老师笑笑,指指图书馆,同时告诉我诗词曲赋是他下功夫背的。从此,我的课余时间更多地停留在了宏伟古朴的图书馆,晨读的内容不仅有英语,更有了唐诗宋词。这也影响了我的研究生专业方向。
我没见过他翻阅教案,在讲桌前一坐,两手一交叉,开讲。同样是怀才不遇,唐代边塞诗派如何叙说,田园山水诗派如何描绘,晚唐诗人如何表达,宋词又如何发扬光大,细细叙述,娓娓道来。选修课也让人听得大气磅礴、如痴如醉,我真佩服。
老师对我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激励着我。读的书越多,越理解了当时教学研究法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内涵。毕业时暗下决心,一定做到:我爱学生就如同老师爱我们一样。
不知不觉间毕业已经28年了,老师在课堂上的身影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相反,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正通过我而影响到了我的学生。从我登上讲台之初,学校就要求老师要有教案,也时不时地检查,但我上课从不看教案,只有认真思考过,认真备过课,讲起课来才游刃有余,不受教案的约束。同样的课,先后两次的讲法会有不同。我会针对学生的课堂表情随时穿插一些相关的故事,将已疲惫的学生思维再拉回到课堂。如今,学生对我上课的反应亦如我当初对老师的认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平日里在QQ、微信里我也时不时地发些牢骚,甚至自嘲自黑,但新的一天,仍然是该干什么干什么,走上讲台一如既往地认真负责,因为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子刻在了我的心里,是任何尘埃也遮不住抹不去的,我要让学生佩服我就如同我佩服我的老师一样。人的一生遇见一个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福,何况我遇见了那么多的好老师。在70年校庆来临之际,我越发怀念和眷恋母校——陕西师范大学,那永远是我的精神家园!越发感激我的老师们:张学忠、杨恩成、赵怀德、曾志华、马歌东、韩宝玉、吕培成……是他们教给了我知识,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人,真正从心底里种下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种子。
老师,我很庆幸,我成为了像您一样的人!
(作者:张英 西安体育学院教授)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