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记忆:两弹元勋最高奖金仅为20元

作者:徐林来源:南方日报 2009-07-24

观察——

罗布泊:记录中国崛起的不屈与执着

罗布泊,一个意味着“多水汇聚之地”的名字,一个现实中飞鸟难渡的死亡绝地。生存与梦想,死亡与绝望,共同演绎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

纵观共和国的崛起史,罗布泊承载了太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原子弹、氢弹的相继爆炸,一批批元勋、先烈的勇于牺牲,罗布泊这个美丽的名字如同一方相册记录着共和国强大的轨迹,它在历史中干涸,却又在历史中繁衍着生生不息的中华精神。面对困阻的不屈,不怕牺牲的执着,这是绝望的罗布泊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梦想始于罗布泊。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随着一声震天巨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升腾在罗布泊的天空中——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的“靶场”,原子弹的试验基地,在寸草不生的戈壁荒野,这可能是唯一的现代“痕迹”。正是这点痕迹宣告了中国成为第五个有核国家,宣告了中国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弱小民族。

为了这点痕迹,一穷二白的中国付出了太多。

“脱裤子当了,也要搞导弹、原子弹。”

“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饥餐砂砾饭,笑谈渴饮枯水浆。”

曾经的豪言壮语见证了“两弹一星”梦想背后的艰辛。

还记得,当时设备资金跟不上,中国的铀提取甚至采用“土法制铀”,紧急时队员自愿裸露接触,为了那么几克、十几克的核材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也还记得,“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核爆试验失败后,勇于担起总指挥的职责,单身进入基地抱起未爆炸的核弹。

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强盛。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评价的那样:“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两弹一星”代表着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从这个时代中升腾而出的不屈和执着一直在激励着共和国的成长。而后,我们有了洲际导弹,有了核潜艇;而后,我们实现了载人航天,实现了嫦娥奔月,实现了从“两弹一星”到“进军太空”的跨越。

今天,我们将载人航天精神看作“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它生动体现了以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不屈与执着是一脉相承的。

为了上天的梦想,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次又一次划破苍穹,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之付出了青春、家庭乃至生命。当载人航天成功后,我们看到“两弹一星”元勋们的悲喜交加、泪流满面。

为了上天的梦想,杨利伟等航天员的魔鬼训练常常要以五年、十年来计。在离心机中,每个航天员都无数次去经历高重力加速度下的面部变形、泪水横飞。他们中有的上天了,成了英雄;但更多人默默无闻,低头鏖战。

“两弹一星”传承下来的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载人航天集中体现的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从一穷二白到国力昌盛,从绝地走来向太空奔去。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在美国人登上月球4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聚焦罗布泊。还是这个美丽的名字,还是这块荒芜的土地。在不屈与执着的精神鼓舞下,我们在绝地中看到了中国的崛起,看到了共和国国防科技的日益强大、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这是一股将中国人拧成一股绳的精神实质,传承,发扬,生生不息。

罗布泊地区三河口冲积扇,远处依稀可见浩瀚无边的沙漠。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南方日报:甲子记忆-新中国60年特别报道

解密——

“两弹元勋”最高奖金仅20元

1964年的一声巨响炸开了束缚共和国强盛的藩篱,原本以神秘与荒芜著称的罗布泊由此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两弹一星”的起源地。

很多人将那场核爆称作罗布泊的闪光,固然是因为原子弹爆炸时强烈的光辐射,但更多地却是执着于共和国强盛的闪光。强盛从此而始,我们有了“两弹一星”,我们实现了载人航天,我们还在向往着月亮,向往着遥远的太空。

“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

对于原子弹,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访时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评价:“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战略上藐视,但战术上足够重视。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8年,毛泽东正式表态:“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正是在那时起的随后几年中,共和国与核研究有关的科学家、专家开始汇聚罗布泊,十万大军开始汇聚罗布泊,所有与核制造有关的工厂将目光对准了罗布泊。一座高达百米的铁塔在罗布泊逐渐被树立起来,代表着中国国防力量的“罗布泊的闪光”就在这座铁塔上爆发。

这一瞬间闪光的背后是数不清的艰辛与复杂。探矿,挖矿,加工,提取……先从南方的矿山开始,再把经过粗加工、细加工、精加工的半成品送到北方的工厂,北方的工厂加工后又送到西部多家工厂提取。可以说,核心材料铀235的提取辗转了大半个中国,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少,任何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1964年初,当时的核工业部部长刘杰在一次会上说:“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核材料铀235已经研制出来了。”时任国务院国防工办常务副主任的赵尔陆上将说:“好!那好!我们已经有了粮食,有了粮食,我们就可以做饭了。”

罗布泊的“蚊子水”喝起来松乎乎

罗布泊试验基地的建造以及后来的运转都是在一穷二白的艰难国情下实现的。从建设基地的工程兵到进行核心研究的科技人员,奋战在罗布泊的每个人都经历过忍饥挨饿、身体浮肿的艰苦阶段。

有的科研人员在食堂没有吃饱,就冲点酱油汤和黄糖水、含颗蜜枣顶一顶。很多人开玩笑地说,喝一杯酱油汤或糖水,可以坚持工作1个小时以上;吃一颗蜜枣,可以坚持工作1个半小时以上。在当时的罗布泊,部队驻扎地周边可以吃的如沙枣树籽、骆驼草等植物,几乎都被拿来充饥了。

陈士渠将军后来曾回忆说,那时候很多人都在喝“蚊子水”。因为没有水源,战士们收藏了部分雨雪水,时间长了水里积了很多蚊子。杯里有厚厚的一层蚊子,有的已经煮熟沉到水底不好捞出来。而且蚊子太多,如果把蚊子都捞出来,水也就所剩无几了。不能看,端起来就喝,喝起来松乎乎的,别有滋味。

1985年,杨振宁看望身患癌症的邓稼先时,问起国家为两弹研发的有功人员颁发奖金的事情。邓稼先说:“奖金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原来,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发给整个“两弹”科研队伍的奖金总数仅仅1万元钱,受奖机构自身又拿出一部分钱按照10元、5元、3元的级别分下去。邓稼先当时拿到了最高的奖励级别,但每一个“弹”只有10元钱。

神七航天员住与世隔绝“红房子”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科研和训练环境好了很多,尤其是神舟系列的航天员们,更是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照,知情者将这种关照称作“魔鬼训练”。

以神舟七号的航天员为例,他们被隔绝在中国北京航天城的航天员中心里,住在神秘的“红房子”中。之所以叫“红房子”,一是因为房子确实是红色的,二是因为红色意味着中国航天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源自这里。住在这里的“神七”航天员不准在外就餐、不准私自外出、不准抽烟喝酒、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

中国航天员训练有8大类58个专业,这被航天员们称为“登天的58个阶梯”。在具体的训练器械中,最恐怖的还是离心机,“神七”航天员所使用的载人离心机号称亚洲规模最大,椭圆形的封闭吊舱被连接在长达8米的旋转臂上。真正转起来时,航天员在里边被甩得“脸部变形、泪水横飞”是非常正常的。据了解,这台机器可以模拟出载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时的持续超重状态。

为了适应长时间的太空失重状态,“神七”航天员还要接受头低位卧床训练,时间长达5天5夜,也就是俗称的“倒着睡”。在这种状态下,航天员要正常吃饭、饮水、清洁个人卫生,还要进行摄像等操作训练,“头部肿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必须要克服的。

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后挥动中国国旗。

◤ 对话◥

钱学森长子钱永刚:神舟航天员看望钱老成惯例

记者:您的父亲曾经说过,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可以更快一点,请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钱永刚:父亲那个年代,国家经济实力没上来,经常是要干事、干成事,但没钱。老一辈航天人深感发展航天事业的艰难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

例如,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生产任务书要求卫星在太空可靠运行1万小时。而要在太空运行1万小时,就要先在地面上运行1万小时。但当时中国的航天经费,仅仅能够维持卫星在地面运行200小时,没钱啊。

在这种没有进行足够实验的情况下,谁都不敢签字让卫星出厂。当工作人员找到父亲时,父亲说:“材料放我这里,我看两天。”几天后,父亲在材料上签了“我认为此卫星可以出厂”之类的话。也就是说,如果失败了,钱学森来负责。

到了今天,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了。有经济实力为后盾,综合国力提高了,这是新一代航天人之幸,也是航天事业发展可以更快一点的原因。

记者:听说每一次航天员成功完成任务后都要去见钱老,是真的吗?

钱永刚:父亲虽然在家,但对中国航天事业非常关注。神五、神六发射后,国家曾经组织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去上门看望钱老,而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和惯例。神七发射成功后,有关方面一直都希望让经历过太空漫步的航天员去看望钱老,但考虑到钱老的身体和“神七”航天员返回后的各种安排,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但这个计划没有取消。

航天史专家刘登锐:航天器选择“飞船”没走弯路

记者: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较晚,在已经有了借鉴的情况下,我们的航天器为什么没有选择美国的航天飞机?

刘登锐:俄罗斯采用的是飞船技术,美国是航天飞机。就中国当时的情况来看,航天飞机固然有优势,但劣势也很明显,投入大、危险性高、相关技术基础缺乏,所以研制航天飞机并非中国的最佳选择。

实践证明,我们研制飞船没有走弯路,恰恰是航天飞机走了弯路。根据美国方面披露的消息,2016年,美国现有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航天飞机将逐渐告别世界载人航天的舞台。

◤ 延伸◥

广东飞行员运送第一颗原子弹

在广州空军某干休所,住着一位叫李贤凤的退休飞行员,他来自广东南雄老革命根据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在45年前曾率领机组完成了原子弹爆炸前后的一系列飞行任务。至今,他的身上仍然留有轻微辐射的痕迹。

当时,接受了绝密任务的李贤凤担任一架伊尔-14型飞机(如图)的机长,负责装运原子弹及配套器材和运送蘑菇云中取回的样品,后来他还成为执行任务临时飞行大队的大队长、党支部书记。

原子弹临爆前,由李贤凤的机组负责将分解的原子弹,运送到前沿基地进行组装。这个任务是绝密的,不能告诉任何人。在飞行过程中,飞机利用地形地物,采取隐蔽低空飞行,通信联络上也要保持无线电静默。如此这般,飞机连续飞行多次把原子弹顺利运到目的地。原子弹运抵后,该机场没有任何不正常反应,保密效果很好。

原子弹爆炸后,又是李贤凤率领送样品的机组飞往北京,沿途战胜恶劣天气,经多次加油、吃饭后,经过8小时零8分的长途飞行于深夜2时16分,终于将样品安全送到北京。中央有关领导和专家等,在南苑机场迎接样品到达。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徐林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学会感恩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