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治天下

作者:王奇华来源:侨报 2008-09-30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篇第二·二十一)

据钱穆先生的说法,这一章发生的时间是鲁定公初年。孔老爷子赋闲在家,没有当官。于是有人问:“为何不去当官从政?”孔老爷子说:“《尚书》告诉我们,要孝啊!又能孝敬父母,还能友兄弟。呆在家里,能把一家子的事情弄得条理清楚妥妥当当,这也是从事政治,何必一定要当官呢?”

我们之前曾讲过《为政》篇的第一章,里面有一句话叫“为政以德”。“德”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良好的品德有很多种,爱护公共财物,保持环境卫生,都可以算是。但究竟为政需要什么样的德行呢?孔夫子在这里具体讲了,最核心的,第一是孝;由孝然后是“友于兄弟”。《四书集注》说,“善兄弟曰友”,也就是说对自己的兄弟姊妹们好。这种品德,便是“悌”。

“四书”中排名第一的《大学》,提出了君子做事的四个层次和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层次,步步推进,秩序井然。自身品德过关,才可能把家庭弄得和谐亲睦,然后才可能治理好国家和天下。这个秩序,我们也曾提到过,是儒学的哲学逻辑。

现在有人问孔夫子为何不去当官,他的回答,有两层的含义。第一层,很多学者已经提到过,在中国思想中,伦理与政治、世界是浑然一体、不可切分的。用一个词来说,便是“天人合一”。我们都知道,在西方人眼中,这个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比如说,个人自由与政府机构是对立的,一个人的隐私权与社会是对立的。于是,在西方经典的自由主义看来,一个“小政府”社会才是一个好社会,个人要实现自己的自由,就必须挣脱外界的枷锁。但在中国不一样,处理家事其实就是“为政”,也就是把事物的秩序摆正。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和国家,并不能严格割裂。处理家事需要的品德,是孝与悌,那么处理国事也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那么多朝代说要“以孝治天下”。

但孝与悌毕竟只是个人对亲属的感情,它需要儒家所设定的秩序来推而广之,不断延伸,重新解释。既然孝敬父母,那么“推己及人”,就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既然友爱兄弟,那么“推己及人”,就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古时的官员被称作“父母官”,治下的百姓便是自己的“子女”,当然要爱护他们。于是,在儒学系统中的中国,个人的伦理会扩大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大伦理”,政治只是这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

第二层含义,官员首先要能孝悌——处理好家事才能从政。一个不懂爱护父母、兄弟的人,是没有资格管理国事的。这也是“重德”的一种表现。可现今的中国社会,一味强调效率和金钱,品德被视而不见。于是乎,三鹿奶粉出了问题,于是乎,所有牛奶都出了问题。

既然大前提从品德变成效率,那么只要能节省成本,只要能赚到金钱,什么坏事不能做,什么恶事不可为?办事越有效率的官员,他们做恶也就越多越大。胡锦涛主席骂这样的官员是“麻木不仁”,没有骂重,而是骂得太轻了。

可是,这样的“麻木不仁”,已经不是个别官员的现象了,它成了整个社会的病状。所以,不能简单解释为“个人品德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指导思想与群体价值观的问题。这个问题,纠缠中国几十年,把GDP提升了,但把环境破坏了,把经济繁荣了,但把人心败坏了。牛奶中掺杂的毒素,拷问的不仅是个人的良心,更是社会的良知。

儒学的厉害之处就在这里。

(作者王奇华, 系前《侨报》编辑兼侨报网新闻编辑、清华大学文学学士与洛杉矶加州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硕士。与作者交流:touchparadise@hotmail.com)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学会感恩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