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大连11月23日电(记者闫平)在大连,有这样一个普通人,不仅将自家电话设成义工热线,而且一家4口人全是义工。他就是大连十大慈善人物之一祝瑞伍。
下面,是祝瑞伍的自述——
一碗热面条让我感到社会的温暖
我是江苏扬州人,因为家里太穷,16岁便辍学,揣着30元钱只身来大连闯荡。到了大连后,兜里只剩下3元钱。当时我又饿又渴,找到一家小饭馆的时候,老板娘送了我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今后要回报社会。在以后的20多年里,我一直在帮助别人。
后来我跟一个扬州老乡学做服装,不到半年就开了自己的服装店。有一次一个山东老伯到我那里谈生意,走时把一个旧皮包丢在我那里。我打开一看,里面是5元、10元一捆一捆的钱。等我出去找老人的时候,他已经无影无踪。当天下午,老人满头大汗跑回来。没等他讲话,我就把包递给他。他打开一看,6000多元钱一分不少,当时就要给我500元。我一分没要,老人非常感激。从那以后老人给我介绍了很多生意,让我挣了不少钱。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帮助困难的人,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一次,我听说大连甘井子区金三角一带有一位85岁老人,儿女都不管他。于是我就把老人接到自己家照顾,一照顾就是两年。老人很感动,几次想给我钱,我不收。后来老人听说我要结婚,非要回家一次。结果这一走就再没回来。我放心不下,结婚前3天和妻子一起去接老人,结果发现老人已在家中去世。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在火车站看到一个人不停地往墙上撞脑袋,说不想活了。上前一打听,原来这个人腿部有些残疾,在老家河北找不到活儿。后来听人说在大连好找活儿,就来到大连。没想到,谁都不愿意雇他,想回家又没有路费,便有了轻生的念头。听了这番话,我便拉着这个人来到自己家住下,并让他跟我学做衣服。这个人在我家一住就是3年。回河北老家时,我给了他2000多元钱,让他自己开了个裁缝铺。
从做善事中收获感动
有一个小孩子从小被父母送人,后来孩子的养母去世,养父没办法抚养她,小孩子又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可亲生父母身边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姐姐,根本无力供养她。于是,我把小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跑了很多天给小孩子办了当地户口。如今这个孩子已经考上重点大学,我一直在帮助她。
这个孩子也给了我更多的感动。2005年上学期,我给孩子存了3000元生活费。后来我再往里存钱,发现她只取了两次钱,一次200元,一次400元。我当时想,这孩子钱怎么没花呀?后来一问才知道,孩子一上大学就开始自己打工挣钱,平时花钱也特别节省。她跟我说:“叔叔,我现在能自己挣钱了,你把这些钱留给更需要帮助的学生吧!”
就这一句话,我太感动了!我就觉得这个孩子没白帮。她不仅考上大学有了文化,更主要的是她也同样有爱心。在我们的带动下,现在她也加入了大连慈善总会开发区义工队,和我一起帮助困难学生。
现在贫困的孩子很多,通过我这里获得资助的就有30多人。他们很多人都管我叫“爸爸”,把我当亲人。2004年高考,有些贫困家庭的家长没能送孩子进考场。“别的孩子家长在外面等着,贫困人家的孩子也不能少家长啊!”我就成了这些孩子的家长。虽然我的两个孩子都还小,还没经历过高考,我就学着别人家长的样,别的家长给孩子买什么我就给孩子买什么。当孩子们考完出来,看到我拎着大包小包在等他们,一下子抱住我哭了起来。我从做善事中收获了感动,也得到了快乐,这就是我得到的最好回报。
一家4口人全是义工
我家4口人,现在都是大连市慈善总会的义工,就连3岁的小女儿也是义工。敬老院的老人非常喜欢小孩子,女儿每次都能让老人开心。我的儿子今年14岁,11岁时就是一名义工了。
去年11月11日,我将自己家的电话设成全市首个爱心热线。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有几百个求助电话打到我家里。其实,我在2年前就把自家的电话向外公布,还制作名片到处散发,告诉大家谁有困难就给我打电话。我家的电话成了24小时求助热线。我、妻子和一些义工轮流替换,保证热线在第一时间内随时有人接听。我们通过热线,帮助很多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绝望的人。
我家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慈善之家。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在我家住过。有时候,最多有十几个人同时在我家住。20多年来,很多很多的人在这个不大但却温暖的小家里吃过饭、睡过觉。
我家虽不太富裕,但是我们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一家4口人老是开开心心的,这样我就知足了。我们大连开发区现在有好多的爱心人士都加入了义工行列。我们大家都想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奉献我们的爱心,为创建和谐社会出一点力。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