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最朴素的爱

作者:周立耘来源:人民日报 2006-11-10

自家遭灾,想的是把钱粮捐给灾民;翻山越岭,挑粮揣钱送到乡政府

今年夏天,台风带来的洪水刚刚退去,85岁的刘才通老汉,几乎每天都要到村口公路抢修现场呆上一会儿。村里人明白,老人天天都在盼望,早已打包装袋的赈灾粮,能够早日送到灾民手中。

慷慨赈灾,三上政府表心意

7月14日夜晚,台风“碧利斯”肆虐湖南东南部,造成资兴市何家山乡390多栋房屋倒塌,2000多人无家可归。家住百嘉村的刘才通老人,家里也倒塌了一间房屋。

可谁也没想到,洪水退后,刘老汉挑了近30公斤大米,翻山越岭6公里,走进了何家山乡政府,请求尽快派人到他家里去运粮食。那天,连通村子的水泥公路都因为多处山体滑坡堵住了,山上的小路更是因为洪灾和泥石流,几乎无路可走。老人打着赤脚,顶着烈日,趟着没膝的泥泞,足足走了4个小时,终于将粮食送到了乡政府。

刘老汉说:“这么多的乡亲受了灾,我帮不了什么忙,但家里有上万斤存粮,捐一半。”听了这番话,在场的政府工作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可是,通往百嘉村的公路因山体滑坡,多处中断。政府一时也没办法把刘老汉捐的粮食运出来。刘老汉心里着急。7月20日,他又挑着两袋大米来到乡政府,还将多年积攒的1000元现金也捐了出来。

两天后,刘老汉再次来到乡政府。他对工作人员说:“家里41亩山林,大都成材,也砍一半,给灾民建房吧。”

刘老汉的这片心意,谁也不忍心收受,但他很执着。乡长胡兴劝道:“您一趟一趟这么跑,我们心疼呵。等抢修好水毁公路,就立马派人去您家。”

细心呵护,省下万斤养老粮

刘老汉的家位于一个小山窝,三面环山。四间旧式土砖屋,间间都建有阁楼,这阁楼便成了刘老汉的粮仓。

刘老汉在阁楼上搭建了3个廒,每个足有2米长,1米多宽,堆满了金黄的谷子。廒的边上,则用装满谷子的编织袋“砌”成一堵墙。为保管好这些宝贝,刘老汉可费尽了心。在不同的廒之间,老人用各种树木枝条做了明显的记号,并坚持吃老谷、存新粮。每年夏天,老人都要把这些谷子一担担挑出来,晒干扬尽,再挑回仓保管。

老人告诉记者,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会儿,他家田多山多,打的粮食也多。粮多吃不完就养猪。早些年,家里每年可出栏七八头猪。随着女儿长大嫁人,不养猪了,多余的粮食就存了下来。

2001年的一个夜晚,没成家的儿子,突然发病离他而去,不久,老伴也撒手人寰。此后,刘老汉更加珍惜这些谷子,他要指望这些谷子养老!“总共有1万多斤,七八年都没卖过粮食”,刘才通说,他之所以尽量把稻谷储存起来,是怕自己老了,以后干不动了,没有粮食吃。

一生节俭,攒下家产捐社会

刘老汉一生坎坷。他当过壮丁,好不容易逃了出来,但有家不敢回,是共产党、毛主席解救了他。因此,他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总想找机会报答。

刘老汉一生勤劳,虽年逾古稀,仍坚持下地干活,家里1亩多责任田很少请人代劳。老人平常很节俭,独居深山多年,既不用电,也不用煤,吃水靠肩挑,照明烧篾片,抽的是自己种的旱烟,穿的是粗布大褂。一年下来,他连300元钱都花不了。

村里人都说,刘才通是这个村民组年纪最大的老人,平时省吃俭用,当初还以为他是个小气人,现在对他的看法全改变了。村民告诉记者,老人曾多次表示,如果乡亲们遇有天灾人祸,他就把粮食、家产全都捐出去。

为什么要捐这么多?刘才通回答很朴素:“大家都苦,我苦一点还有饭吃,而他们(指灾民)受苦,家都没有了,哪还有饭吃。”都捐了,怎么办?老人说,自己还留下一点,养老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人人过上好生活,安居乐业。”

编辑点评:大音希声,大无言。深山里的老汉,用朴素的行动,告诉世人一个最普通的原则: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人民日报》 (2012-10-09 第05版)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学会感恩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