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英绘
本报记者 袁亚平
33年深入乡村 捕捉农民语言 体察农民情
感身高不足1.6米,满脸笑眯眯。他随手一摸,摸出一个小黑本,又摸出一支手指长的小钢笔,记下刚才听到的一句:“洗别人稻草筋。”他对记者解释道:“这是农民的话,意思就是不要光讲别人的不好。”
从1973年开始业余文艺创作,直到现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文化馆创作员章竹林坚持长年深入农村,捕捉鲜活的群众语言,不断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尽管两年前已退休,但同样忙着进社区,跑乡镇,创作不停,作品不断。“老婆讲我,蜈蚣脚多,一点没空。”说着,他又笑。
在金华农村,一提起章竹林,许多人就会说:“噢,就是那个会写戏的小个子,看他的戏会让你笑痛肚子的。”
170多万字作品 机智幽默都是戏 群众喜爱是标准
“太阳照进东山坞,山里走出丁巧姑,坐上汽车嘟嘟嘟,来到城里借姐夫。姐姐一听气呼呼,骂声妹妹‘两百五’,天下只有借钱借物借衣裤,借吃借住借床铺,借酒壶,借茶壶,借油借盐借酱醋,借七借八都好借,哪有妹妹借姐夫?”台下听得张大嘴巴。
“巧姑听了嘴巴嘟,姐姐真是大老粗,别样东西都好借,借借姐夫也不犯错误。我们是嫡嫡亲亲的亲姐妹,特殊情况要照顾,姐姐不要太小气,我有借有还不会把姐夫来贪污……”台下听了哈哈大笑。
这是章竹林创作的道情(金华民间的一种曲艺)《借姐夫》,接下去,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清楚了,丁巧姑要借农技员姐夫到山里去,帮助农民科技种香菇。
“社会呼唤的,健康向上的,群众爱看的,给人力量和希望的,就是我创作追求的。”章竹林说:“像我们搞群众文艺的,虽然穷些,但责任重大,乐趣很多。看到自己的作品给群众带来笑声,心里真比捡到金元宝还高兴。”
至今,他创作发表了170多万字的作品,有道情、快板、故事、唱词、相声、小品、表演唱、独脚戏、校园剧,等等,多次获得全国和省里一等奖。
成为拔尖人才 身份地位变了 贴近从未改变
章竹林对农民的语言,农民的感情需求,十分熟悉,相当了解。“我就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在农村里,放过牛,种过田。”家在罗埠镇上章村,那时只有破旧的老屋,穷得叮当响,章竹林只读了小学,就成了放牛娃,直到27岁,还没对象,因为“一穷二矮”。
人虽小,但聪明好学。他说自己“田头干活打腹稿,休息时间写草稿,饭前饭后修改稿,睡觉以前定好稿,托人带信去寄稿。”数不清多少退稿之后,他的名字终于印成了铅字。他后来成为电影放映员,放映之前,都用方言快板,说一段自己编写的科学种田啦,计划生育啦,移风易俗啦,笑得农民们前仰后合。
1980年经省里特批,章竹林从一个农民破格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成为金华县(后改为金华市婺城区)文化馆一名创作干部。他后来被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被授予浙江省职工自学成才奖,被推选为金华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破格晋升正高职称(研究馆员)。
服务新农村 灵感源于生活 写出农民心声
“上面口袋笔杆子,下面口袋小本子,碰到什么新鲜事,随时写下几行字。”章竹林说自己这个习惯至今未改,无论在汽车上、火车上,无论在村道上、马路上,无论在茶馆里、商店里,他点点滴滴,积累素材,引发构思。
章竹林拿了自己新近的作品给记者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字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好处木佬佬》(音乐快板)、《金东新曲》(小锣书)、《让家园更美好》(鼓韵说唱)……
“这个新小锣书《‘三有书记’杜智跃》,说的是金华曹宅镇杜宅村党支部书记杜智跃,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故事。”章竹林对记者说:“我念给你听一听:村里彻底改面貌,村民新屋造得好,村民广场‘一二三四’好做健身操;环境优美像花园,鸟语花香随风飘;污水塘变成小西湖,农闲时节湖边可以把鱼钓,一边钓鱼,一边唱小调,心里话就要往外掏,共产党为民办事呱呱叫,社会主义新农村年年月月步步高!”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