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住在老家农舍,当上村里的致富顾问和“编外村官”
海南省副省长陈苏厚:退休务农事
本报记者 马应珊
马应珊摄
这些天,太阳还没有露出海面的时候,海南省临高县南宝镇松梅村的香蕉林、瓜菜地里的农民已开始忙碌起来。人群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正在讲解种蕉技术,指导科学种植……
这位老人曾经有着特殊的身份:1990年至1997年间任海南省副省长。如今,他住在老家农舍里,老伴在家做饭洗衣,他当上了村里的致富顾问和“编外村官”。
2003年1月,曾当了7年副省长、5年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陈苏厚退休。他拒绝省里多个团体组织当顾问、会长的邀请,拉着行李回乡扛起锄头。这个成天乐呵呵的老头儿,称自己是“来自农民,回归农民”。
一个小村庄因为他的到来,改变了贫穷的命运。
陈苏厚首先在家乡创办“农民香蕉合作社”。因为以前种香蕉失败,许多村民不敢再种香蕉。陈苏厚的“香蕉合作社”最初只有7个人,他自任“顾问”,共种植54亩香蕉。
村里的青年农民符良精、符越飞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为了让他们掌握种香蕉的技术,陈苏厚亲自讲解传授栽种和管理香蕉的每个环节,并领着他们到乐东黎族自治县香蕉基地观摩学习技术。接着陈苏厚又“一手包办”起从筹资到寻找销售渠道的工作:说服镇信用社发放农民贷款;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义务教技术;收获时节,又说服附近的香蕉种植公司帮助不懂市场的农民销售第一批香蕉。
“符良精家种香蕉,一年挣了8万多!”这个致富信息很快传遍了松梅村。第二年,“香蕉合作社”成员发展到70户,松梅村农民香蕉总收入达到了780万元。不但当年还清70多万元贷款,还给信用社存进了110万元的存款。到2016年,全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香蕉,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蕉村”。
在陈苏厚的引导下,松梅村的橡胶、辣椒和瓜菜种植也发展起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预计全村2016年减去生产成本外人均收入达8000多元,比三年前增长8倍。
村民们说,老省长回到农村,却让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今天的松梅村,家家矮围墙、大庭院、小菜园,整洁清爽;灯光球场时有球类比赛,乡村公园建设初具规模。“编外村官”陈苏厚带领村民们办的件件实事让村子焕然一新:修桥铺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农村电网;建设农贸市场;牵线搭桥,开展联乡帮扶活动;修建卫生院;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改造危房;建立香蕉合作社;养殖乳猪……
“余热未泯不觉老,一生成败看晚节。我已69岁了,虽不在位,但进亦有为,退亦有为,我想在有限的时光里,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尽余心,献余力。”陈苏厚对记者这样说。
人物小传
1936年生于海南省临高县的陈苏厚,1954年参加工作,历任乡文书、乡镇党委书记,县委书记。1988年海南建省后,任省农垦总局局长、党委书记。1990年2月,当选海南省副省长,主管农业。他通过调查研究,写出《海南特区农业发展认识与实践》、《我与农民》、《村野集》等专著,长达100多万字,另著有关三农问题调查报告28篇。
《人民日报》(2016年01月06日第五版)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