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考,谁动了你求知的奶酪?

作者:芦智峰 仇瑰丽 陈 博 章 景来源:青岛晚报2007年第4期 2009-12-06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学生补考是一件令人感到羞愧的事,但如今,在一些大学生的眼中,补考似乎不再是一件“事”了。上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各高校刚刚结束了一轮补考浪潮。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越来越多的学子身陷其中,岛城某高校的一个学院,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上了“补考榜”,最多的班甚至有63.4%的学生都在不同学科里亮起了“红灯”!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眼中的这些天之骄子们,频频跌倒在并不难学的一门门科目面前?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论及“红灯”时面不改色、毫无愧意?大学生频频挂科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红灯频闪,补考不再是个例!

两日来,记者通过走访岛城各大高校发现,大学生们挂科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了。岛城某大学的文学院2003级一共有342个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有217人次有过挂科记录!某大学2003级化工学院六百多名学生中,有167人有过挂科记录。而且,挂科的情况逐年恶化,由于恶性循环,每年都有学生因为挂科太多,补考又没有通过,而拿不到学位证。

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某高校的男生小李已经创下了12门的“挂科”纪录。“刚上大一时就‘挂’了一门,当时感觉特别难受。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地考上大学,却来了个不及格。”小李说,以前从小学到高中,考试从来没有亮过红灯。大一“挂科”后,当时下决心一定好好学,再也不能出现不及格了。“但是,后来随着逃课成了家常便饭,挂科就成了必然结果,三年多下来,数一数竟然不知不觉地‘挂’了12门,虽然同班同学大多数都有‘挂科’历史,但比来比去我就成了‘挂科王’了。”记者在岛城某高校的论坛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帖子:“大学生补考代表什么,要交钱?留级?代表没能力还是别的什么?”有数十位同学跟帖,不少同学认为,“谁挂科多,才意味着他的大学生活是完整的;不挂科,反而不正常。”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岛城各大高校还广为流行着与“挂科”有关的“短信段子”。

探询 大学生频频挂科为哪般?

时间 打工、恋、上网忙

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挤”进大学校门,大学生应该个个都是学习拔尖的好学生。尖子生考试频频亮红灯,最大的原因莫过于“没时间学习”。

“挂科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主要还不是没时间学习。”昨日,某高校文学院的小张实话实说。小张是莱西农村考到青岛上大学的,现在正在念大三。他每周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其中,包括一周三次的家教和每周12小时的派发宣传单的打工,每天和女朋友遛遛马路、周末逛逛街也是必备“科目”。“再接下来,要自己联系单位见习,到时候肯定更忙。”如此一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简直屈指可数。

还有不少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让“网络”偷走了不少时间。一名高校系学生会干部告诉记者,很大一部分同学挂科就是因为花了太多时间上网,有的甚至连续几夜去上通宵。晚上通宵上网,白天自然就没有精神去听课,有的甚至直接就在宿舍睡大觉,长期循环下去,考试不亮红灯才怪。

不实用 呆板课堂不“感冒”

“老师,请你告诉我,学美学有什么用处呢?”“学历史?历史学好了能帮我就业吗?”“学了两年多的新闻理论,就能到报社当个好记者吗?”……采访中,不少大学生对目前大学校园里频频出现的“挂科”现象表示了理解。大学生们反映,如果不想继续考研究生,那么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大学生们就得为就业做准备。就业人家用人单位最看中什么?当然是实践经验了,可是现在的高校课堂上,无论从上的课,还是学校的实践安排,都与社会需求脱节非常严重。从最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最喜欢的已经不是大学里门门功课都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了。“法律知识再完备,还不如拉一个案子来的更直接!”法律专业的小李直言,他已经参加了十几场的招聘会,用人单位根本不看重你的专业水平,而更看中学生的“公关”能力。“即使你的专业学的一踏糊涂,但只要你能拉回案源,有的是单位要你!”小李的说法代表了时下不少大学生的观点。

缺动力 书中没有“黄金屋”

“现在的大学生非常讲求实际!上了四年大学,不能老躺在成绩单上过日子,最终考验你能力的是能不能找一个好工作,能不能赚到更多的钱!”采访中,不少学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不久就开始了“社会实践”的脚步,而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经历也投入到了课堂之外。大一时,某高校学生小李与朋友在校园里合开了一家书店,赚到了人生里的第一桶金3000多元钱。之后,小李又先后承包了一年学校的电影院,在校外开了一家街舞培训班,前后下来,大学三年自己的学费、生活费都靠赚的钱自给自足。因为照顾生意,所以从大二开始,已经有5门科目亮了红灯。

据介绍,像他这样的大学创业族,一般都或多或少地有几门挂科。俨然以小老板自居的小李认为,大学学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在大学里,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个人能力。

随着高校首次扩招的大学生毕业进入就业市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不少学生走进大学校门不久,就忙着考虑自己毕业以后的工作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哪能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据岛城一家高校的大三学生小张介绍,自己班里的大多数同学从二年级开始便忙着联系工作单位,特别是到了三四年级,为未来的工作付出的心思更多。小张说,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收入也不高,因此,为了找到一处合适的工作岗位,“提早下手”成为不少大学生无奈的选择。“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毕业意味着失业,即使找到工作,大多也是农民工的身价,没有办法只好提前准备,到用人单位实习,到社会上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到培训班考多个就业资格证,哪还有心思管正常的上课呢?”

高校、学生都该反思!

大学生 增强自己的自律性

青岛大学文学院史玉峤教授分析道,大学生们挂科和学校的管理体制有一定关系,但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学生自己。除了个体的能力差异,大学生们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律性太差。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不同,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督促,有的同学就把学习置之脑后不理了,这是不正确的。平时不学习,就靠考前一两天临时抱佛脚挂科也是不足为奇的。高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辅导员介绍,学生挂科现象近两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原来大学生挂科参加补考基本都是集中在一些难的课目上,从岛城一高校的学生补考记录上看,其中大学生“挂科”最多的学科大多集中在文科的外语、美学和理科的物理、高等数学等科目上。这位辅导员认为,学生“挂科”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入学时基础知识薄弱,另一方面则是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上出了问题。

老师 急功近利腐蚀“学业”

“学生老是问我,学这个科目有什么用?常常弄得我左右为难!”岛城高校的许老师教的是美学和哲学专业,许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大学里最难教的就是中文、哲学、历史、物理等基础学科专业,最好教的就是公关、外语、计算机等实用型专业,这一点从就业状况看得最清楚。用人单位需要快餐型的员工,而大学生自然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现在的大学,都快成了高级职业培训学校了!”采访中,不少大学老师对时下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对大学生的学业影响忧心忡忡。“太急功近利了!”许老师认为,大学给社会培养最需要的人才是无可争议的,但如果高校的课程设置、专业配备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整个的大学教育。“现在的学生受就业市场的冲击很大,重视实用轻视基础,漠视内涵,不顾发展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学生的心理非常浮躁,实践已经证明,那些基础不扎实,内蕴不丰厚,发展潜力差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被动跳槽和被淘汰的比例已经越来越高了……”

专家 高教模式不能死板

相对其他高校通行的“大补考”,中国海洋大学却独辟蹊径,大学生告别“毕业大补考”已经整整4年。海大教务处学业与学籍管理科科长席静告诉记者,近三年来,海大每届毕业生约有近3000人,而这其中只有100人左右需要办理延期毕业。大学生认为,这种体制,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在新体制的施行下,海大已经连续两年有学生三年修完大本课程,提前毕业。

“大学的教育不能几十年一贯制,应当积极求变。”教育专家认为,目前的大学教学形式呆板是受到大学生冷落的主要原因。说大学生不喜欢读历史,可为什么余秋雨的历史散文那么受大学生追捧呢?说大学生不喜欢读名著,可为什么易中天的《品三国》在大学校园热得烫手呢?说大学生不喜欢学中文,可为什么于丹的《评论语》能掀起大学校园里新一轮的读典热呢?说大学生不喜欢读哲学、美学,可为什么周国平的哲学散文最受大学生青睐呢?高校教育要尽快求变,要把大学生的目光和兴趣吸引进课堂。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精彩人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