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亚洲电影闪电般
耀眼的希望之光。”
贾樟柯刚在影坛出道时就受到行内人的高度赞赏,1997年,他以首部长片《小武》闪亮登场,成为倍受国际电影界关注的“新星”,被认为是最能代表“第六代”的导演之一。
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小武》获得一系列大奖,国际评委在阐述贾樟柯的电影获奖理由时说:“我们在同一时间不但发现了一部电影更发现了一个作者,这种发现并非常有的”;“我们相信贾樟柯一定会和莫蕾蒂、阿巴斯、伍迪·艾伦一样,能够成为帮助我们保持人的本质的导演”;而且评委们也意味深长地说明 :“在他的电影中,没有什么东西是用来讨好我们的”;“我们相信他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格都不是故弄玄虚的。在中国的那样小城中,我们和他的人物贴得很近,和他的感情贴得很近。”
他曾一度被戏称为“电影民工”,之所以有这样的雅号,当然一方面是因为他拍摄的影片多以底层劳工阶层的生存状态为题材,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贾樟柯当时那种与正统和主流电影制作模式背道而驰的创作方式、工作条件、生产工艺以及发行和放映模式。按照贾樟柯本人的形容,在第一次拍摄影片的时候,他可谓是“除了精力和体力之外一无所有”,凭借自己给别人当枪手编剧本赚的稿费,加上同学从父亲单位借来的摄影器材,以及在录音系静坐跟老师抗争拿到的录音器材,就是在这样一种东拼西凑的境况下,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作品《小山回家》。《小山回家》得到了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金奖,因为获奖而取得的影响,让他能够获得一定的投资,有香港提供的20万元资金,以及贾樟柯从朋友那儿找到的一些钱,仅仅30万元的投资,他拍完了《小武》。《小武》的成功让贾樟柯的电影开始有了香港、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共同投资,尤其是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的公司一直保持和贾樟柯的合作。到去年在威尼斯获得最佳影片金狮奖,贾樟柯终于从“电影民工”成长为国际知名导演。
身处小县城萌生导演梦
贾樟柯是从内陆小县城里走出来的年轻电影导演,少年时因为不喜欢读书,所以,学生时代的贾樟柯有很多街头朋友。“那时的我,对街头生活十分向往。我崇拜街上的‘大哥’,他们手提录音机,听着刘文正、张帝、邓丽君的歌……”现在看起来个子矮小、温文尔雅甚至有些腼腆的他,因为打架,居然跳过两次楼!分别是从二楼和三楼跳下去的。那是在小学五年级,一帮人从过道两边夹击他,他只能跳楼了,结果“一跳成名”。那时每所学校的男孩都有派别,街道里也有派别,街道派系之间打架最可怕、最凶狠。贾樟柯都不敢惹他们,70年代的少年都有些疯狂。他不是好学生,所以,第一年高考就落榜了。
贾樟柯面临着当兵或者考大学的选择。由于父亲的坚持,他背上行囊自费去山西大学学美术,因为那里不用考数学。拿着父亲给的300元学费和生活费,贾樟柯开始独自生活。在山西大学学油画的两年,贾樟柯住在太原郊区的村民家里。他不满足于绘画这种静态的形式,因为他感觉自己有很强烈的表达欲望,那天他实在无聊,买票进了影院,看了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一边看一边流眼泪。看完之后,他发誓一定要当上导演,他觉得电影才是表达自我的最好形式。贾樟柯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学系,结果连续考了3年。渐渐失去耐心的父亲也开始骂他不务正业。最后他还是接到了文学系的录取通知书——他成了一名旁听生,不是正规的导演专业。贾樟柯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据说贾樟柯有一天在宿舍坐在床上,突然振臂高呼“打倒导演系”。
考进电影学院后,贾樟柯的冲动更加的强烈,组建过实验剧团、拍过短片,他终极的目的明确——做“导演”。从投资1万元的《小山回家》,到《小武》,到《站台》,到《任逍遥》,到投资1200万元的《世界》。贾樟柯甚至已经将他的电影卖到爱沙尼亚去了,他逐渐在实现当导演的梦想。如今在热爱电影的中国青年中,贾樟柯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密切的关注。
小众电影关怀大众命运
起初贾樟柯的电影在前期投资上、宣传上和票房上都捉襟见肘,影院放映效果平平,只是一直在知识分子圈内被讨论,有时甚至是拿了国外的大奖之后才被国人知晓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电影是小众的。故事平淡无奇,画面有意粗糙,无任何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悬念,真的没有什么讨好人的东西。《三峡好人》男主角的扮演者韩三明是贾樟柯的表弟,三明是个矿工,从18岁下井,一直干到今天。他也是之前贾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矿工人、《世界》中乡下到北京的劳工,表现这样的小人物是贾樟柯的拿手好戏。
贾樟柯喜欢拍摄自己熟悉的生活,喜欢跟熟悉的人合作。他的亲朋好友都成了他剧组里的常客。这也是他的电影在观众看来如此真实、如此贴近生活的原因。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他的同班同学王宏伟。他们的第一次合作是短片《小山回家》。身材瘦小、其貌不扬、在表演课上被老师认为“最不会演戏”的王宏伟,在贾樟柯影片中的表演恰如其分,连续在贾樟柯此后的影片《小武》、《站台》、《世界》中都有不俗演出。
贾樟柯的电影多是以小城镇小人物为主人公的,小人物在中国是极具代表性的,他们是中国整体社会的缩影,代表中国时下大多数人的生活。对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来说,他的电影可能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但是那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不可否认的中国的现实。他的作品讲述着个体生命的真实感受,他给世界影坛刻上了“平民化”的烙印。《三峡好人》记录了三峡拆迁时期卑微平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一个城市的倾覆。平缓的镜头,老旧的夔门,到处被拆的房子,朴素的三峡人,简单的对白,对白前低下头去的沉默。贾樟柯希望自己“拍一部电影来告诉人家,我周围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这带来了他被广泛赞扬的底层色彩和草根性。
全国首映“好人”荣归故里
贾樟柯获金狮大奖的《三峡好人》是意外诞生的。当时他正在筹备拍摄电影《刺青时代》,好朋友画家刘小东打电话说他要去奉节画拆迁工人,贾樟柯就第一次去了三峡,本来只是想拍刘小东创作生活的纪录片,但呆了十几天后,突然想到把它改编成一个故事。他发现了长江岸上的“好人”们的善良和乐观、他们在面对艰辛生活时的抗争,以及他们生活在巨变环境里所感到的困惑,贾樟柯无法控制内心的情感,决定拍摄故事片《三峡好人》。
获奖后的贾樟柯带着自己的《三峡好人》回到老家,在山西汾阳一座已荒废十年的炮兵营房礼堂内,电影《三峡好人》举行了盛大的全国首映式。礼堂外面早已经是人山人海,上千父老乡亲赶来一睹贾樟柯的风采。《三峡好人》中观众能看到极具生命力的中国人形象,不再是过去《小武》中小偷那类随波逐流的边缘人物。贾樟柯通过《三峡好人》真实而平静地叙述了那些无名的好人的悲喜人生。《三峡好人》在获得金狮奖之后,在《纽约时报》2016年度最佳影片评选中又以8.0分高居榜首。其实,贾樟柯的电影从《小武》开始就一直在盈利,只是他的销售渠道一直在国外。而他更希望中国观众能喜欢自己的电影,所以才把首映式安排在老家。
自己会编剧才是高层次导演
被《三峡好人》的真实所震撼的谢晋不客气地评价说,中国很多大导演都在瞎编滥造。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很多导演,包括一些老导演,没有生活基础,也不注意把文学的基础打好。很多导演起码的文史知识都还很欠缺,连自己的历史都不知道,凭空编造的东西、人为的感觉很重,而贾樟柯从生活出发,用敏锐的目光写出了很好的剧本,自己编剧自己导演,跟人家编剧照着拍是截然不同的层次,这在全世界都是很难得的。作家苏童也表示,贾樟柯是仅有的自己会编剧的中国导演之一。
日本制片界泰斗、《罗生门》以来一直担任黑泽明电影制片人的野上照代,在东京影展看完开幕影片《三峡好人》后,亲笔写信给导演贾樟柯,表示:感动,感激。评价《三峡好人》是看后让人心情复杂的杰作。她表示黑泽明导演生前曾经说过:我想拍出这样一种电影,简单的故事但能让观众看完之后感到自己的心情变得更丰富了一些。《三峡好人》就是这样的影片。正如网友看了《三峡好人》,不期然想到艾青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张艺谋、王家卫和陈凯歌这些导演越来越迷信明星制度,《三峡好人》的韩三明的确令人眼前一亮。”这是《亚洲周刊》在《三峡好人》香港首映后对影片的品评。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