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钱的文化

作者:薛 涌来源:今晚报 2009-12-06

中国的大学在烧了几年钱后,现在开始为钱发愁了。据说有的已经濒临破产。乃至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出来下安民告示:高校不会因两千亿的贷款而破产。

世界上的大学,数美国的最富。同是一流名校,哈佛的捐助资金为280亿美元,耶鲁是180亿。相比之下,牛津才71亿,剑桥仅59亿。这里的一大区别,就是美国人有要钱的文化。

钱不要是不会自己来的。美国大学富有,是其要钱系统发达使然。要钱的对象不是政府,而是校友。比如我刚离开耶鲁,校友就会追上来,先是填写通讯表格,接着校友杂志就寄来了。另外,在波士顿校友会有各种集会,都会及时通知。与此同时,电话、信件就接踵而来。目的是一个:要钱。学校的官僚打电话来还好拒绝。可是,人家有时候派一个本科生打电话,讲起学校的情况,讲起他或她在校园里的生活,讲起你常去的图书馆,勾起你的感情来。面对这样一个天真无邪的后辈,不给钱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呀。

结果是,美国大学校友捐款率极高,平均达12.4%。排第一的普林斯顿,校友捐款率竟达43.1%,耶鲁是33%,哈佛是24%。再看英国,大部分大学的校友捐款率仅1%,牛津剑桥也才11%,还比不上美国的平均水平。

可是,光有要钱的政策没有要钱的文化还是不行。想想看,如果你要跑到一位大款那里说:“我们需要您的支持。具体地说,我们希望您能给我们五百万镑。”这话要让美国人说,他会坚定不移,神气十足,还不忘讲一通捐款后的税收优惠。那架势是你非给不可。要是换英国人,没说半句就不好意思了,即使不把话吞回去,最后也会说:“实在对不起,这确实太多了。您考虑一下,不行也没有关系。”这样钱还会来吗?

这种不同的文化,并不仅仅限于大学。美国人对慈善事业的捐助,是其GDP的7%,英国才1.8%。这并不仅仅是美国人慷慨大方,也是因为人家募捐如同逼债,你不给也不行。比如公共广播电台,募捐就是通过广播向你喊话:“我们从政府得到的资助远远不够。没有听众的帮助,根本无法维持。想想看,每天我们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多少信息!当然,你不捐,我们也会存活,你还会收听。不过,这就好像别人付钱给你白听了。想一想,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我一边开车,一边听着这样的唠叨。七岁的女儿在后座上早坐不住了:“爸爸,我们捐了吗?”“没有。”“可是我们在听呀。你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定律吗?”看看,我要是再不捐,就和小偷差不多了。甚至当地的警察也来要钱,说警察的工作很危险,保护着你们的生命和财产。可是我一看报,一个交通巡警一年竟挣十几万美元,比我工资多一倍多,他们应该给我捐才对。这回我终于痛快地说了“不”。

看看我的小女,从小就学会为学校募捐,别人对她的行为又支持又尊重。这么长大后,要钱就大大方方。不这么长大,像这样要钱可不容易。

中国的大学,不学这种要钱文化是不行的。不过,日后要想要钱,现在就要把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如果人家毕业后只觉得被你宰了一刀,以后谁还会给你钱?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精彩人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