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这是牛顿1720年炒股赔钱后的哀叹。那一年,牛顿买了一只南海公司的股票,不过只涨了一点就卖了,可卖了后继续“疯涨”,心痒的牛顿又高价介入,结果刚买后股票崩盘,赔了两万多英镑。
287年以后的今天,人性的疯狂又在中国上演,全民炒股似乎预示着一个新赚钱时代的到来。短短一年多时间,股指从900多点一下飙升到了3700多点,沪深两市1500多只股票乱买乱涨,昆明日均新增2000名菜鸟挤进淘股大军,炒股高烧几近疯狂。冲动的菜鸟说:“我不知道股票是个啥玩意,但我知道只要把钱丢进去就能生崽。”
这个世道,只要有钱,买了就能涨,似乎过去那些所谓的K线分析都是瞎掰而失去了意义。然而,当指数直逼4000点大关时,危机和风险也悄悄到来,这个时候,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新拾起牛顿当年的那句哀叹,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呢?
太想炒了
42%大学生“炒股族”靠父母赞助
股市大热,昆明人几乎是一窝蜂进入股市,就连许多在校大学生都成为了“炒股族”。他们在想些什么呢?本报记者做了抽样调查。
我身边的“炒股族”,学习积极性都在增强,还把遇到的问题向老师求教。——大学生股民李祥
□总结发言
大学生炒股容易冲动
随着我国股市行情的一路看好,校园里的“炒股族”队伍也日渐壮大。
李祥是云南财经大学的学生,他是学财政的,2016年11月开始涉足股市,用的是父母给的“赞助费”,买的股票还得到了不错的回报。李祥认为,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创造财富,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既检验了学习,又增加了自己“荷包”的分量。李祥笑着说:“我身边的‘炒股族’,学习积极性都在不断增强,有时还围着老师不停地问东问西,把在股市上遇到的不明之处向老师求教。”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高校里,学经济的大学生是“炒股族”的主力军。在某大学经济系、金融系、财政系,有10%以上的学生是“炒股一族”,有些寝室甚至“全民皆股”。在大学生“炒股一族”中,单纯为了赚钱的不在少数,他们急于想获得回报,所以往往冲动投资跟风买股,而且男生多于女生,理科生多于文科生,高年级多于低年级。而学生“炒股族”的资金来源,大致有家人的资助、个人挣得的打工钱、自己的零花钱等几类。对于炒股,这些大学生认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只要不影响学业,炒炒股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股票会涉及经济的方方面面,还可以通过炒股增加投资意识,增强心理承受力,快速成熟起来。
云南财经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朱启才老师:对于现在一部分在校大学生投身股市的现象,原则上学校不赞成也不提倡。毕竟股市风险很大,大学生的心态还不稳定,对股市分析能力也不强,况且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更加承受不起亏钱的压力。大学时代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效率最高的时期,投资股市可能让年轻的学生误入歧途耽误青春。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