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邓子新做客上海交大励志讲坛
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展“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大讨论之际,励志讲坛也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邓子新,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交大学子诠释了奋斗不息,报效祖国的精神内涵。
10月26日晚,邓子新带着儒雅、谦逊的笑容进走第27期励志讲坛,同大家分享自己的奋斗经历和人生观念。
邓子新教授是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回顾起自己的奋斗历程,邓院士感慨那是一段艰辛的岁月。出生于湖北一个贫困的小山城,视一本极为普通的练习本都为奢侈品的邓院士,小小年纪便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到处奔波。当谈到这些令在场同学都倍感苦涩的经历时,邓教授却表现出异乎常人的乐观精神,“我的童年是多了几分寒酸,但也因此多了几分色彩”,诚恳朴实的话语引来台下如潮般的阵阵掌声。
作为一名回乡知青,繁重的农活并没有消磨邓院士对于学习的热情。因为爱好写作,在闲暇时间,他坚持向各大报社、广播电台投稿,用自己的笔把农民兄弟的真诚和质朴记录下来。在讲坛现场他向同学们展示了那张他投了第108篇稿件之后,最终成为铅字的报纸,“路是用自己的脚走出来的。如果没有那107篇石沉大海的手稿,我就不会有参加高考的机会,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了。春播秋收,有一个播种,就会有一个收获。”邓院士对于梦想执著不懈的追求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位同学。
“如果我的意志不能改变这个环境,那我只能让环境磨炼我的意志。”勇于面对现实、对事认真踏实的邓院士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的人生志向,“我们不能人为地去创造‘逆境’,但‘逆境’却是许多成功者共同的人生轨迹和成功的推动力。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6-17 */ google_ad_slot = "7907118103";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谈及在武汉华中农业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活,邓教授的经历更是引起了许多在场同学的共鸣。由英语倒数第一起步最终跃至前几名,打击——低落——重拾自信,邓教授反复称自己是“笨鸟先飞”,而他的虚心求教也无疑不断完善着他自己,正如其所言“把别人的本事变成自己的本事,你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同时他也凭着他的真心赢得了教授的青睐,最终促成了他去英国深造的机会。邓教授为了不辜负祖国的期望夜以继日地学习、实验,而他耐得住寂寞的性格及“不寻常地关注寻常”也让他出国两年便发表论文,最终攻博成功。在那个以出国为热潮的时代,邓教授却毅然顶着压力回到祖国,在国内百废待兴的生命科学的领域白手起家,“学到知识不把它带回国用于祖国发展,就会有一种负罪感”邓教授的理由真挚得令人感动。 辛劳童年,奋斗求学,毅然归国,责任回报。邓教授的足迹曲折而发人深省,一切只因他脑中的信念“国家花了大量的外汇送我出国,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只有四个字,自强、奋斗!” 当现场播放讲坛组委会事先采访邓院士的同事与学生的视频时,邓教授显得非常激动。对老师充满敬仰感激,对学生严格而又饱含期许的他表示:“我今天的成功是由集体支持起来的。”在提问环节,同学的踊跃发问与教授轻松务实的回答相得益彰,掌声连绵不断。一位湖北同学用方言大声呼喊出的“你是我们湖北人的骄傲!”更是抒发了全体在座学生对于邓院士的敬佩和爱戴之情。主持人引用邓教授同事的一句话送上了交大学子的真挚祝福“汗水开启成功之门,我们祝您的科学道路越走越顺畅!” 讲座即将结束之际,邓院士接过励志讲坛呈上的一本载满了同学们深深的祝福的练习本时,笑称“这将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最后主持人代表励志讲坛赠送了礼品,邓院士也题字“事业因无止境的追求而闪光,人生因不停歇的创造而精彩”,以此来激励在场所有同学。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