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万人空巷、全国轰动,已经远去了数十年,不幸英年早逝的作家也已作古了一十八载,然而,《人生》留给几代人的心灵震撼,却似警钟,似皮鞭,似锥子,不时令人隐隐作痛!正是在这样一种心境的驱使下,有着与高加林类似经历的我,建议不曾闻知《人生》的儿子,不妨去网上好好看看那电影,自己则将原作翻开,重温这部令作家本人也曾潸然泪下的不朽之作……
广袤而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上,美丽善良的刘巧珍迎面走来。这个温柔多情的女子,早已悄悄暗恋上了落魄的原民办教师高加林。她的信天游是那样地动听:"上河里(哪个)鸭子下河里鹅,一对对(哪个)毛眼眼望哥哥……"
可是,不幸的结局却又是那样地令人心碎!
刘巧珍做错了什么?
为了接近高加林,她装着路过,向坐在水潭边歇息的高加林送上两个"熟得皮都有点发黄的甜瓜";
为了维护高加林的自尊心,她特地等在大马河桥上,拦住一个馍都没卖掉的高加林,夺过他手里的篮子,"我知道哩!你怕丢人!……让我给你卖去!"
担心自己心爱的人在桥上等久了不耐烦,"卖"完馍的刘巧珍,又几乎是一口气跑回大马河桥;
为了不让高加林起疑和尴尬,她把自己的钱装作卖馍的钱交到高加林手里;
为了体贴自己心爱的人,她甜蜜地作出承诺,将来"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她甚至都已经提前付诸行动了:当高加林听完她的爱情表白,两只手神经质地在身上乱摸时,善解人意的她知道他要什么,立即从花提包里掏出一包"云香"牌香烟,递到他面前。原来,她早已给高加林买了一条好烟放在了那里。
为了自己心的爱人,她不怕父亲打骂,不怕村人嘲笑,顶住一切压力,从物质到精神,千方百计、无微而不至地慰藉她的"加林哥":改变生活习惯开始刷牙、坚持穿高加林喜欢看的那件米黄色短袖衣、"在家里人和村里人众目睽睽之下,跟加林骑一个车子去逛县城"、让妹妹教自己识字写字、黑夜里带着吃食跑偷偷到外面与高加林约会、亲切地告诉对方:"加林哥,我看见你比我爸和我妈还亲……"、怀着无限美好的心愿憧憬未来:"等咱结婚了,你七天头上就歇一天!我让你像学校里一样,过星期天……"、"将来你要是出去了,我就在家里给咱种地、抚养娃娃;你有空了就回来看我;我农闲了,就和娃娃一搭里来和你住在一起……"、未过门先进门到高家帮忙干家务活、到城里去看望高加林……
她什么都没有做错啊!她全身心地爱着高加林,"只要跟着加林,他让她一起跳崖,她也会眼睛不闭就跟他跳下去的!"
她那种令人心醉的爱情,恰如带露的鲜花怒放在原野上,使高加林"一下子便从灰心丧气的情绪中,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热情。爱的暖流漫过了精神上的冻土地带,新的生机便勃发了"!
这是一个何等可爱的姑娘啊,正如电影里德顺老汉所言:"那是一块金子呵!"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金子",却被进城未几的高加林抛弃了!
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如果说高加林没有责任,天理难容。就像德顺老汉所怒斥的那样:
"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啊……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撂在了半路上!你作孽哩!"
毫无疑问,高加林是应该遭受谴责的。在利益上,他由一个被同情的落魄者变为一个极端的自私者;在感情上,他又由一个可怜的寂寞人,变为一个可憎的残忍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就是他高加林造成的。
路遥作品《人生》在线阅读 路遥《平凡的世界》在线阅读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在线阅读
但是,高加林就没有苦衷吗?
当然不是。然而,高加林的苦衷,以笔者的亲历体会,绝非什么刘巧珍没文化,将来会没有共同语言,乃至工作上拖后腿等等"莫须有"问题。以刘巧珍的聪明好学,区区"文化"何足道哉!以刘巧珍的心细和贤惠,扯什么"没有共同语言"?
中国的"高加林"们,其苦衷就在于面前横着一条现实的鸿沟,那是一道以他们个人能力绝难逾越的"天堑",这便是作品借助高加林心声描述的城乡二元结构。在这种以排斥数亿农民为代价的格局下,刘巧珍被拴在土地上,没有"商品粮"可吃,没有资格"参加工作",甚至连做临时工也没她的份!不堪负重的农活家务,苦不堪言的两地分居,捉襟见肘的经济生活,近乎荒废的子女教育……这些无可逃遁的现实问题,经年累月地这么折磨着,作为"半边户"的刘巧珍,她又能幸福到哪里去?而高加林面对如此局面却无能为力,他又怎能不欲哭无泪?你想改变吗?你高加林要把刘巧珍带出去,结束这一切吗?那就对不起了,你别无选择,就只能让她当"黑户"去了,你们的子女就得当没有城市户口的"黑孩子",你们也就只有去吃"黑市粮",上"议价"学,念"高价"书,租寒窑,住棚户!那是一种什么滋味?真要到了那步田地,不论高加林,还是刘巧珍,他们谁能活得开颜?!还有,这种沉重的负担一旦承受不起,那就得还回到你那个老根据地去。甚至没准"高明楼"们正等着你呢!如此这般,"幸福"二字从何谈起?
凭心而论,中国的"高加林"们,谁都不傻,也绝非个个都是负心汉,他们实在是万般无奈啊!
因此,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并不全是高加林的错。谁都不难发现,这个爱情悲剧,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值得赞许的倒是高加林再次落魄时,主动找到黄亚萍,毅然了断他们那种脱离现实的恋爱关系。此举固然不失风度,但深入地想一想,高加林所打碎的又何尝不是一具枷锁?
令人欣慰的是,数十年后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加林刘巧珍生活的那个时代终于结束。尽管国家目前仍有许多困难,不可能满足所有公民的愿望与要求,但曾经被强化了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逐渐淡出社会,"商品粮"、"黑市粮"、"议价"学等等诸如此类的概念已经消失,"高加林"的孩子,户口可以不必随"刘巧珍"了,因而进城后就再也不会成为没有城市户口的"黑孩子"了……共和国六十年变迁岁月如歌,如今广大农民的活动空间已经大大拓展,尤其是他们的人身,再也没有人能够将他们圈在土地上了。尽管生活中也还有"高明楼"、"马占胜",但已然形成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时代大环境,使得他们再也奈何不了"高加林"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高加林"们又一次解放了!
读罢《人生》,掩卷而思,不禁感慨万千!如果我们的作家能够有幸活到今天,看到这些可喜变化,该会何等地欣喜啊!令人遗憾的是,路遥同志没能看到这些,留在作家记忆中的,依旧还是那个处处筑着篱笆的天地,这不能不使人想起他的坎坷人生。我们不能说高加林的原型就是作家本人,但从已披露的情况看,我们同样不能说高加林身上没有作家本人的影子。苦难与他终身相伴,让他嗟叹人生道路的漫长,将"王卫国"改成了"路遥";苦难又令他刻骨铭心,催生了他的盖世《人生》。人生路遥,路遥人生。试问,天下还有哪位作家的名字与作品连在一起,能让人如此百般寻味的呢?
苦难铸就了作家的赤子情怀,并令他将这种情怀艺术地融于作品中,让读者去咀嚼,去品味,去正确认识整个国家利益和个人前途的关系,从而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肩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神圣使命,努力让国家充满希望,让社会充满阳光,让生活充满欢乐,让人民充满幸福,作品就是这样于伤感中催人不断奋进的!
路遥作品《人生》在线阅读 路遥《平凡的世界》在线阅读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在线阅读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