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看戏的段落非常之多,宝玉黛玉宝钗等人显然对那些戏都很熟,比如说到《山门》时,薛宝钗甚至能背出里面的唱词,说的是鲁智深,“漫?h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这种饱含真性真情的诗句在后来的戏里是越来越少了,尤其是离我们最近的那些样板戏。样板戏里也不是没有好段落,比如这样的唱词: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在我看来都很不错,但更多的是这种:
“细读了全会的公报激情无限,望窗外雨后彩虹飞架蓝天。江山如画宏图展,怎容妖魔舞翩跹!”
“手捧宝书满心暖,一轮红日照胸间。”
图解政策有之,宣扬个人崇拜有之,整体艺术质量可想而知了。
艺术质量是一回事,问题在于样板戏代表着什么,用五岳散人的话说,它代表着“强迫流行”,比我年龄大的人,大多都能听了上句接下句,不会唱都很难,在“文革”年代,不听不看样板戏,就没别的可听可看了。茨威格小说《象棋的故事》就为我们描述了类似的可怕场景,一个人在纳粹监狱里,偶然得到一本棋谱,而且只有这本棋谱可读,出狱后,他居然击败了象棋大师―――从“文革”年代走过来的很多人,对样板戏唱腔唱词的熟悉程度,完全可以超过那些作者,别以为真不可能。
说样板戏是“文革”的一个标志,一点没有夸大其辞。所以,教育部门打算在中小学教育内容里加上些京剧内容,原本应当,让人疑惑的是,他们给出的15段京剧里,居然有9段来自样板戏,这是谁在为“文革”摇旗呐喊,借尸还魂呢?
相应地,新京报消息,“所有音乐老师都能开口唱京剧,这是最低标准”。新学期开始,北京将试点在20余所中小学引入京剧。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昨天表示,短期培训不奢望老师的京剧唱功如何,但让每个教京剧的老师都能开口唱是一个基本要求。
那么,在基本要求之下,就是会唱包括9段样板戏在内的15段了,要达到这个要求还真不难,到40岁往上的人里面找就是了,容易得紧―――他们愿意不愿意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