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看80后“蚁族”尴尬:滞苦的一代

作者:未知来源:人民网 2009-12-10

80后的尴尬在于面临一个欲望的世界,想有却不能拥有的窘困。当然这几乎是每一代年轻人的共同问题,但是表现在当代,一个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牺牲代,也只能用“蚁族”一词来形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之青年的劳役奋斗。

而蚁族所梦寐以求的,完全可以在《蜗居》中体现,无非还是那“妻子房子车子位子”,如果还有那就是面子。我们分析进城人,它应该也属于移动人口的一种,这让我想起了最早开发东北的齐冀人,先是一年一度的时节性往返于渤海湾的南北,如同今天的打工者,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是逃荒者,他们是彻底的投宿人,这如同今天的学生蚁族——教育的目的似乎就是要他们投生于城市。

但无论是打工者或是投宿人,他们构成了城市的新成员,而相对于流动性更强的打工者,投宿人的蚁族也更容易安居,而此种安居,也只能是蜗居。

这种蜗居在越大的城市也越加明显,一方面是尽人皆知的寸土寸金,另一方面是人气逼人,于是房价奇高,刚出茅庐的学生,无论你是名校还是高专,都不得不面对小中大——20万50万100万人民币——的安家银子。在大城市,一毕业等于就要面临叩问自己“如何成为百万富翁?”的压力,否则情、婚姻、事业和家庭无从谈起。

所以这个时候,出现“菊花”乐意做人“小三”的事情,也就不足以怪!谁能马上给她提供幸福:衣服、车子和房子?芙蓉也好,超女也罢,无非如此……

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两点:第一,如果全社会都是这样的心态之时,我们是否是集体着迷、得病、发狂了?第二,如果我们不去奋斗,那我们的方向、立场、出路在哪里?

中国的八十一代,既非简单的价值“迷失的一代”,也非能说是美国五十年代时那“垮掉的一代”,更准确的形用我觉得是“滞苦的一代”。因为他们并非迷失,最起码绝大多数还清晰,这种清晰来自于人性和我们民族的遗因;他们并非垮掉,因为他们还有肩负,还有理想,就必须奋斗。但是这个社会给了他们什么?

那集体肥私下“少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在而今话语权威完全官宦化的情况下,官商勾结,造成了社会竞争极大的不公平和畸形态。这种不公诱使人寻找不公之捷径,这种畸形让人纸醉金迷后无以澄醒,最后只能换来一种集体的投机心态和志向迷失。所以时代似乎在抽风,少年仿佛穷无志。

我们的自由主义和良心知识分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所以才孜孜不倦的反复去批判,但我们不得而知这是不是一种更高贵的牢骚?当然我们也看见普通白领的游戏,半撇子诗人的低呤,富二代的忧思……

虽非乱象丛生,但也总感觉山寨、水货、二手等充斥视野。最后放上自己买饭时候写的《街伫》聊以之尾:

树荫人不动,光摇叶下秋。

蜗居巷子屋,蚁族天下愁。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精彩人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