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不回家大学生寒假创业忙 为就业打基础
眼下,不少大学生踏上回家之路,准备享受一个轻松的假期。不过,在校园里也有这样一群大学生,因为要照顾他们的“生意”,选择寒假不回家。
喜忧参半创业路
自从去年4月承包下学校附近的一家店面后,复旦大学历史系大三女生袁雪就一直在为自己的小店奔波。从女性服饰到保健品,再到如今拿下某蜂蜜品牌的上海高校总代理,袁雪的小店铺办得有声有色。
“今年寒假不回家了,可以为下学期好好准备准备”,谈起自己的寒假计划,来自秦皇岛的袁雪说。在她的寝室,桌上放着一打产品问卷调查,墙角边堆着不少蜂蜜的罐子。虽然寒假里她的店铺门面不开放,但是通过学校BBS和之前建立起的顾客群,寒假里小袁的小生意依旧有市场,“因为已经拿到了上海高校的总代理,想把这一块的市场做起来”。
像小袁这样寒假不回家,着力进行自主创业的同学在大学生中慢慢多了起来,除了经营店铺,还有网上开店、做网站等等,形式五花八门。
大三学生王欢今年1月初在淘宝网上开起了票务中介,寒假开始之后,他就将主要精力花在打理自己的网上店铺上。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小王总共做了四五笔生意,看起来还不错。可是说起自己的“经营状况”,他有些自嘲,“其实我就收一个快递费的差价,每张票只能赚5块钱。”开业到现在,王欢的手机时不时接到询问票务的电话,而他平时除了看书,其他时间挂在网上,“就当服务网友吧,体验一下也好”。王欢曾经有过更长久的想法,“可是我一没钱二没人,创业对我来说难了些!”
不为金钱为经验
据了解,大多数不回家而选择创业的同学希望利用寒假,多积累实践经验,为今后创业打基础。
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有经验者优先”、“要求1年以上工作经验”等等语句屡屡出现在招聘启事上。对于众多大学生而言,四年时间专心苦读,社会经历往往空白,他们的履历几乎很难进入用人单位的“法眼”。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作为他们的用武之地,即使像王欢这样做不是“赚钱的买卖”,但至少他们能够从这经历中获得一些社会经验。
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老师表示,对于仍在进行课业学习的同学,学校并不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一切还是应该以学习为重。然而,走上社会时如果只拥有好成绩,并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如此看来,似乎书本学习与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实践能力之间构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传统教育理念正在受到现代社会人才需求标准的冲击。而处于矛盾的风口浪尖的大学生,面临进退维谷的局面。
可望不可及的创业基金
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2005年3月,上海市政府启动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用于资助上海高校(含科研院所)毕业生以及科研成果或专利发明创办科技企业,当年全市基金共受理1278名学生、476个项目,经过评审考核,资助其中的514名学生,172个项目,资助金额达2475.4万元。
科技创业基金是政府资助型的“天使基金”,对渴望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但2005年的资助项目中,97.6%的项目集中在IT、机电等行业,丝素蛋白人工皮肤开发、智能型汽车电压调节器产品这类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创新型创业占据了资助项目的主流……
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成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梦的难题,而政策的落实与其出发点之间的落差,让创业一族的前进之路崎岖坎坷。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