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有没有道德力量,一直是人们广泛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王国,网上购物、网络交友、网上评价、跟帖灌水,勾勒出的是一个个不真实的虚拟化人物形象的道德行为,它们不具有普世的道德价值。其实不然,由于MSN、微博、QQ等终端背后的网民的思想观念深深地根植于当下的现实社会存在,这就必然决定了他们在网络世界的“行走”中,不仅会倡导和传播反映现实社会各种问题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而且会将对现实生活的各种追问针对性地延伸到网络中。换言之,网络就像一架摄像机,它动态地直播着世间百态的冷暖阴晴,接受者网民的围观和评判。当千百万个内生于现实道德观念的“网络个体”对特定社会新闻、社会事件进行集中关切的时候,就汇成了宏大的网络道德力量。
那么,网络具有怎样的道德力量呢?一般来说,网络道德具有正面引导作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发生以后,广大网民发自内心地共同关注事件发展动态,齐声赞歌抗震救灾精神,自发组织帮扶捐助爱心接力,不仅正了视听、止了谣言,而且也为受灾地区和居民奉献了爱心。无疑,网络已经成为凝聚社会力量,重树民族自信,激发爱国热情,谱写人间真情的重要渠道和传播媒介。
网络道德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当58岁的拾荒阿婆陈贤妹的善举,最美妈妈吴菊萍“300斤”的托举,最美司机吴斌76秒的坚守弹出最美道德音符的时候,立即引来了广大网民的一片叫好,向最美阿婆、最美妈妈、最美司机学习、致敬的论坛和微博占据了网络道德评判的最高点。无独有偶,当网络荧屏聚焦“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教师”张丽莉等先进人物事件的时候,也最广泛地汇聚了网民人气,体现了网民的道德期盼,揭示了网络道德引领的力量。
网络道德具有批判鞭策作用。广大网民“独立”地聚在一起,谈国事、论天下,既赞扬真善美,也抨击假丑恶。当反映官德、商德、师德、医德等各领域道德事件得到披露后,广大网民会基于相同的道德立场、情感对之进行评判。从天价烟、躲猫猫、临时工等腐败行为的揭发和声讨,无不反映着广大网民关注社会民生、表达政治诉求、揭发腐败行为的道德情怀。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网络道德就全是正义的呢?也不尽然。网络作为一个各种思想道德价值观交流交汇交锋交融的战场,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落井下石、无中生有、妖言惑众的现象。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网络道德世界的主流是向上的,也要增强网络道德是非美丑的分辨力。
正视和利用网络道德力量,必须“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切实占领网络道德建设制高点,有效拓展网络道德调节社会关系的广度和深度,既要大力推崇积极的、进步的、向善的网络声音,也要有力打击虚拟的、腐朽的、别有用心的网络毒瘤,着力构筑广大网民共建共享的道德精神家园。要紧紧围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宏伟目标,将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作出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营造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明确网络主体的道德责任,引导广大网民主动担负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自觉地遏制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要紧密依托现代网络信息优势,大力推进“三个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使“三个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品质真正为广大网民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深入关注新太原建设伟大实践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件,热情讴歌李学花、张世平、王收秋、安建香、韵树生等先进人物、道德楷模和平民英雄,积极为广大网民网络道德评判树立标杆。要紧密关注太原论坛,集中展示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积极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牢牢把握网络舆情主动权。要鼓励党政领导干部、各部门新闻发言人、宣传文化管理部门的干部、理论工作者等开办博客和播客,对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要严格把关,及时删除,有针对性地引导网上舆论,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环境。(苗晓强)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