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胡同-中华德育故事
明朝时,山东济阳有个名叫董笃行的人在京都做官。这年,老家因盖房砌墙和邻人发生争执,互争一墙地基,均不让步。他母亲便请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要他出面说话,为家里争气。董笃行收到家书以后,当即给家里老人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了这样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墙又何妨。
董母看了儿子的信后,思忖再三,觉得儿子眼光远大,讲得有道理,便照办了。邻人看见了,又听说了董笃行的那首诗,很是感动,也主动退让出两墙地基。于是,两家重归于好,互相退让出的地方成了一条胡同。事情传开后,人们便把这条胡同称为"仁义胡同"。
清朝中叶也发生过一桩与此相类似的事。安徽桐城有张姓、叶姓两户毗邻而居,张姓家有/L子张英在京都做宰相,叶姓家有个儿子在朝中当侍郎。这年两家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为此给儿子张英写信,要他干预。张英见识不凡,没有仗势压人,而是约束自己老家退让。为劝导老母亲,他往家里寄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于是,张家立即将院墙退后三尺。叶家见了,也很快把院墙让后三尺。中间空出的六尺巷道,被当地人称为"六尺巷",并被传为佳话,在当时远近闻名。
在生活中,如何处理小事小非,也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情怀。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