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民 给中国教育的建议-英语改为选修课程

作者:林华民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8-28

过分强调英语教育,正在毁掉一大批中国孩子。----林华民

在中国只有一种语言不仅可以影响你的升学,决定你的前途与命运,还可以影响你一辈子的生活,无论是求职、晋职、升职都离不开它。无论将来你想当大城市的白领还是山村的农夫,从小学生到研究生都要毫无选择地学习它。这种语言就是英语。如果你的英语不好,其它方面的才华再“横溢”也没有用。中国教育部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首先在大中城市实施,然后逐步在全国推进;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发达地区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每位孩子学习英文。”

专家研究表明,英语虽说是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一种语言,同时也是最落后的一种语言。可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英语却逐渐登上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霸主地位,悄悄扼杀着无数人才。在学校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直到硕士生、博士生,在长达20年的学习中,惟一必修的课程就是英语,惟一必考的课程也是英语,英语已经成为所有课程中的明珠!

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海兵对人们学习英语的时间做了成本分析。他说,对绝大多数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人而言,在目前学科细分化环境下,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精通或专长数门学科的。有专家研究并提出了这样一个有价值的经济问题:如果英语对10个学习者来说,只对其中的3个人有用,那么其他的7个人有没有必要学它?其他人如果把学英语消耗的时间用在学习别的知识上,是不是会对这个国家更有利?据调查,95%以上的中国大学生在其一辈子工作中,实际上是不需要英语口语的,甚至连英语文字材料都不需要阅读。中国只能也只需要极少数学贯中西的大师,更多的人只需要借助专业外语工作者编译的二手材料进行工作。

业内人士分析过,只要掌握一两千个单词、一些常用的语法、一些英语对话、学会查字典,再利用计算机的翻译软件,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乐地掌握英语这个重要的学习工具,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科研服务。那么高中生达到8级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把英语变成工具,还是为了把中学生向外交官的方向培养?

在当今中国,对西方科技与文化的崇拜已沦为畸形的语言崇拜。在社会上,街头随处可见的中英文招牌、名片上的中英文印刷、生意火爆的各种英语培训学校、人们口里时不时蹦出的英语单词、流行歌词里夹杂着几个英语句子……在“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口号和招牌下,我国的民族语言和文化正在受着来自英语的严重侵蚀。一些小学生不知道大禹治水的典故,却知道美国某总统的父亲砍樱桃树的故事;不知道中国的《九章算术》,却知道文艺复兴;不会写出一篇通顺的记叙文,却能用英文写信……。种种迹象表明,“英语正在侵蚀我中华语言”、“英语正在毁灭中华文化”不能只看成危言耸听了。难怪有学者警告说:英语正在毁灭中华文化,而我们还在津津乐道英语带来的实惠。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汉语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个被外国人追捧的语言,在中国却受到种种冷遇,真令人难以理解。

我认为,说“中国正在受到外国文化的侵略”一点也不过份,“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应当摆上政府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成为人大、政协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了。尊敬的中国教育部门最高管理者与教育专家们,面对众多学生的学习信心毁于英语科的现状,明知许多人离开校门之后一辈子可能也用不上英语,我们还有必要强制要求每一位孩子学习英语吗?难道你们不应该反省自己的决定吗?

第一个建议是:马上着手改革英语的课程设置,把它从必修课变成选修课。取消英语作为升学考试科目、作为求职升职的必备条件。鼓励各校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与本校师资等,开设多语种的外语选修班,让我们的孩子有自由选修第二语言的权利。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道德讲堂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