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 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关键词3

作者:张文质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8-27

同情

在英国有一所"同情学校",英国散文家卢克斯在参观时看到,有个学生要人搀着走,好象瞎了,还有个学生夹着T字杖,在窗口看别人走动,好像她是个跛子,其实,这些孩子既不瞎,也不跛,学校要她们某一天要做盲人,某一天要做跛子。这样才能知道盲人和跛子的痛苦,将来长大成人,才会同情这些不幸的人。卢克斯跟那个"瞎子"学生谈了,她说做盲人最苦,她将来照应盲人会特别小心。

这个教育方法真是好极了。世界上如果多些这种教育,人类一定幸福得多。正是要有相同的情感,相同的经历,才有真正的同情。古时的开国之君都是民间出身,知道老百姓的痛苦,大都贤明,而他们的儿孙养在深宫,对人民就没这份同情了。狄更斯的作品能够暴露社会弊端,改良监狱,是因为他父亲坐过监狱,他自己从小饱尝社会疾苦。

但是有一种同情没有学校可进。聪明人不知脑筋钝的人可怜;力气大的不知道没有力气的人不济;体力强的不知道病人的痛苦。恐怕强的只觉弱的可笑而已。这都无关紧要,强的让他们逞强好了。(见思果的《同情学校》)

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则在他精心"编织"的长达八百页的"美德书"中把"同情"列为经典性、不会随着时代与价值变迁而消逝的永恒美德的首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与生命万物真正的善行,是一种"人道",顺从命运,而又由衷地同情弱势个体,是一种"人道"。同情使我们多愁善感,永怀期待,同情也使我们超越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拥有教育工作者所拥有的大心。同情永远针对着差异、个体与细节,同情是教育工作者饱含泪水的"福音书"。

觉悟

我想在黄克剑先生所开启的精神视阈探讨有关"觉悟"的三个向度:

人文本体之觉,也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每个人各不相同,我们因此可以认定每个人各负有自己的神秘使命,教育就是不断引导人探询"活着"的意义。人是作为生命价值的追求者而存在的,人是作为自己把握生命方向的自我实现者而存在的,人时时都在"分辨善恶",自己选择自己的价值??因而自己对自己负责。人生意义的寻取首先引出了"人的自我实现"的责任意识:"灵魂的 自我安顿、品操的自我督责,人格气象的自我提升"。人生意义的寻取同时也意味着人作为"类"(人类)的一员,以"自我实现"的方式所担当的个体对于"类"的责任。

生命个性之觉,首先肯定人各有独特的天赋、气质、秉性、趣味。教育就是以最符合人的天性又最恰当的方式把人成全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既是独一无二的,又在审美的意趣上有着可普遍传达的典型性,即既有某种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而这价值中又凝聚了可为人们鉴赏、称叹因此流贯于人际间的类(人类)的精神。在个性匮乏的时代,当我们要培养"素质教育"之真正"素质"时,首先是以"个性"被认可、被伸张开始的,以下这些意味深长的词语值得我们反复体会,每一个词语都教育的行动: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离经叛道、标新立异、决不盲从,决不人云亦云、决不妥协、活出一格……

灵思创发之觉是指"富有原创性的精神端倪的绽露,或那种突发的、骤然照亮一方新天地的励志心得的透出。这精神端倪的绽露或励志心得的透出不是博闻强记或逻辑推理的自然结果,在看似纯属偶然的心智觉醒中那隐含着的是生命的某个敏感点被吸引和激发的消息。"任何灵思创发的"觉醒",都强调"拙真而深切"的生命体验,强调执着而持久的自我期待,强调在足够丰富的知识积累、足够开阔的智力背景上的突破与超越的意识,强调先觉之"觉"对后觉者的启迪与引诱。

直面生活

我们总生活在并非我们所愿的生活之中。也许根本就没有尽如人意的生活。谁都无法代替我们去生活,总是无数的相遇,无数的重临,无数的承受,生活着就是生活的意义。直面生活就是敞开心扉,用生命全部的触角去感受生活,去承受生活中所有击打、挫折、辛劳,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变得自明而富有智慧,外表平静内心坚强,能够辨别善恶,却不轻言放弃。直面生活,使我们勇于担待。直面生活,也使我们拥有了真正的生活??我们成了素朴、有尊严、有自己声音的人。

等待

我们时常在等待。"等待"意味着我们相信"被等待者"一定会抵达,它几乎就是一条被反复验证的规律,每一次都没有例外,这一次仍然是这样。这是一种信念,因为教育的经验,因为人的共性,因为值得"等待"。比如,我们知道每一个小孩子总要长大,谁都有"觉醒"的那一刻,甚至无论谁都会"熟能生巧",从"无知"到"有知",从"贫乏"到"丰富",只要假以时日,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无论谁都在"成长"之中,并终将有一天长成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样子。

期待

"等待"所信奉的是人"自然成长的规律",而"期待"则具有更多的教育意味。期待是希望人变得更为美好的一种意愿,期待让人感受到信任与祝福。期待总是乐观的,期待虽然是将自己的意愿"投诸"被期待者身上,却很少出于一己的偏私,因为期待总是一种精神的诉求,它远离了卑俗的贪欲,因而也具备了更多鼓舞人心的力量。教师也往往因为"在期待之中",而有了一种神圣的光泽。

尊重

尊重一个人就是把人看作是人,每个人都具有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特征,人总是自主的,需要隐私的和能够自我发展的,尊重人就是要尽可能维护和增加人的自由。尊重人也意味着对人的肯定和自我肯定。康德说:你要始终以这样的行为方式对待人性,把你自身的人性和其他人的人性,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巴枯宁说:一个人只有尊重、热爱所有的人性和自由时,同时也只有当他自己的自由与人性受到所有人同样的尊重、热爱、支持时,他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人。

教育实践

没有教育实践就没有教育,教育实践影响、润泽、成全着学生之时,也影响、润泽、成全着每一位教师。只有我们运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智慧与方法,把成全人的理念付诸实践之时,我们才知道教育的美好与困难,我们才因此成了有思想的行动者,行动中的思考者和自我提高的人,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生命而事业,事业而生命的最后依托"(黄克剑语),教育实践塑造了我们作为教师的面貌、精神性状和生命的情调。教育实践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和生命在行动中的智慧,赋予了我们生命存在的最重要的价值。

罗素曾写到:"教师应该比爱他的国家或教会更爱他的学生"。这是教育的信念与力量所在。

特蕾莎修女说:"爱是要付诸行动的而行动就是事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人活得就不像个人,爱使教育成为真善美的乌托邦,爱使学校成为真实的人的学校。

爱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不嫉妒,爱不自夸张狂,爱不做羞耻之事,不求私利,不轻易发怒,不计别人的恶,爱喜欢正义与真理,爱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保罗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

被召唤感

教师要有一种被召唤感。无论对课堂的思念,对学生的思念,还是对学生期待的目光的解读,我们都应该明白教师的责任与对职业的认同,其实都表现为一种"被召唤感",一种精神的感应。不是谁在发出呼唤,而是呼唤始终都在继续着,需要你用心去倾听,需要你"责任的在场",犹如熟睡中的母亲,常常会因为婴儿一个轻微的翻身而惊醒过来。"责任用良心的声音在召唤"。被召唤感赋予我们一种内在的警觉。一种特殊的听力。

阅读

法国作家卡o劳伦斯夸张地说:对词语的需要几乎和对肉体的需要一样。我们曾有类似强烈而隐秘的体验吗?每一次和众人交谈时,我总想这样说:在座的诸位中家有千册以上藏书的请站起来,请接受我的敬意!要知道在有着"伟大而悠久文明"的吾邦吾国,每年人均读书(扣除学生的课本)尚不及一册,每年人均读书不到一册),有多少人从未从书中获得"安慰、自由、满足",就像灵魂得到"被包扎过"一样的感觉,从未迫切地渴望着一个人在某一个地方大声、畅快、随心所欲地朗读,从未迫不及待要与人分享阅读的快乐,甚至从未产生因为某一行文字"我便可以死去"的冲动,那么,他的生命便是不完整的,他的精神世界也是无序、不美好的。"只有阅读使我活了下来",阅读,几乎就是我们成其为教师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自我发展

史蒂文o卢克斯认为"自我发展"首先应该是"自我"发展??我应该尽最大可能决定和支配我的生活道路;其次,应该是自我"发展"??我应该有机会实现某些独特的人类品质。"自我发展"就现实而言,肯定还意味着抗争精神和对自己发展承担责任的意识,我们简直只有在不可能和有限中去赢取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责任

它表现出来的要求是服从于某种计划、某些预设的标准、某些既定的准则,但当你承担责任时,却又独立于一切知识,它常常需要你自己独自作出决定,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难以预先设想结果的,它总是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对无法计算的事情作出的。责任因此总是意味承担结果的勇气。责任和选择没有关系,责任面对的是选择后产生的结果。

因此,我们又可以把责任说成是"独特的、私人的、个体的"。责任总是"第一次"面临,又是每一次面临,总是意味着危险。可是人生何时能够有保障呢,我们最大的责任,应该是对自己的责任,怎么说生命都是一次奇异的旅程,我们承担着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同时也承担着关联我们生命的一切。

业余者

所谓的业余者就是,不为利益或奖赏所动,只是为了喜爱和不可抹杀的兴趣,而这些喜爱与兴趣在于更远大的景象,越过界线和障碍达成联系,拒绝被某个专长所束缚,不顾一个限制而喜好众多的观念和价值。(萨义德)

草根情怀

我们是土地之子,我们生于卑微,我们保持着和土地更为接近的面貌,以更质朴的语言、更赤诚的心灵去从事教育,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亲历、见证、记录、研究,留下自己的一些痕迹,身体、肌肤、声音、色彩、欢乐、梦想……但永远不去计算结果,因为所有的生命注定都有回声,教育就是彼此呼应、相互孕育。我们格外用心,勤奋,坚持,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爱。

成熟

我们应该达到的成熟,是我们不断磨砺自己,变得日益质朴、日益真诚、日益纯洁、日益平和、日益温柔、日益善良和日益富于同情感。这是我们应走的唯一的道路。(阿尔贝特•史怀泽)

民间立场

在《一位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戴德勒斯说:"我会告诉你我会做什么和不会做什么。我不会服侍我不再相信的东西,不管那是我的家、我的祖国或我的教会,我要尽可能自由地、完整地以某种生命或艺术的模式来表达自我,用我容许自己使用的仅有的武器??沉默、放逐、狡诈??来自我防卫"。戴德勒斯所说的就是一种属于自己的立场,民间立场??身处边缘、精神自我放逐、所信赖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怀疑、投注、不断献身理性探究和道德判断的意识"(萨义德语),它总是在民间的,既没有职位要守护,又没有地盘要巩固。执守这样立场的人本质上就是一个"业余者",同时又不屈不挠地见证一切,记录一切,对权势和自己所处的时代说出真话;他不迎合讨好,他是"职业"的反对者,是对来自权势和传统的谬误与欺骗说"不"的人。执守"民间立场",同时还意味着他只奔赴自己的天职,他承担着自己选择的责任。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道德讲堂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