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元节与中华节日文化传承
农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又称亡人节、月半。称为盂兰盆节,是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民俗信仰,于是益加普及。“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这天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当然,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寸寸相思皆成泪,声声哀乐泣湿衣,亲梦仙瑶唤不醒,儿孙何处再承欢。”中元节作为国人一年中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大日子。僧、道、俗对这个节日意义解释各有侧重,佛教徒每遇此节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孟兰盆经》而举行超荐历代祖先的佛事,纪念目莲孝心,强调孝道。道教着重于“慈航普渡”;《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中国习俗上称中元节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相传那一天的子夜时分,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众鬼可以出游人间。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人们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冥司点起大红灯笼引领他们,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所以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人们纷纷在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另据据传说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山东较为普遍,一般都在午后带着祭品上坟祭祖。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西瓜、葡萄、梨等时令水果。食清炒小白菜、小葱拌豆腐、菌汤等粗茶淡饭。唯独陵县例外地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或习俗。
活动最热闹的算是普渡。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放水灯活动。这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台湾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抢孤活动。即台湾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众所周知,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有 “八节”,即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祭祀祖先,中国人行之已久,中外闻名,举世无双,历代相传”。春节、清明节、中元节是中国人传统的祭祀日子,表达着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怀。古代中国在春节期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要举行隆重虔诚的祭祀活动,报天地之恩,感祖宗之恩。清明和中元相似,内容都是祭祀祖先,人们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活动,缅怀先人,感恩先人,因为在中国孝道和祭祀已经合二为一了。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不错,不管是凡夫俗子,还是神圣贤达,无论活得多么威武,多么壮烈,总归要死的,离开这个世界,就再也没有了信息,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农村,经常听到鬼魂附身的事情,在许多人看来,这是迷信,但最好不要轻易断然,因为有些事情,确实说不清。很多人都希望人间真有鬼魂,多么希望,在那个未知的世界里,没有痛苦,没有灾难。
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坚守民族文化几乎成为一种信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久以流传的文化习俗及遗存,是该民族、该地区的根基和发展的原动力,体现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如何使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弘扬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
时间无私,历史无情。毫无疑问,传统节日虽然具有重大意义,但它正在悄悄地消逝却是严峻的社会现实。洋节在中国红红火火,传统节日却冷冷清清。尤其是年轻人对洋节的热情要远远超过传统节日,如情人节和圣诞节的狂欢,实际他们不知道中国七夕就是我们传统的情人节,元宵节就是我们国产的狂欢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国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这些传统节日,是灿烂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中国传统节日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彰显着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能。具有和睦团结、追求和平、促进和谐的功能,具有勤劳勇敢、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功能。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精神。所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认真汲取,要善于开发和利用传统节日的丰厚资源,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要加大教育力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保护好传统节日习俗,把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学校的教育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无论民间编的,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编的教材,都要大量增加中国古代文化典集内容,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教育使他们有一种对本国传统节日的温情和敬意感,通过感受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使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第二,要大力宣传。构建传统节日教育体系,全方位开发传统节日的在物质、精神、文化、娱乐、审美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政府与传媒要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包装、创新力度,大力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第三,要创新载体和形式,充实内涵,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知道我们的前辈、祖先是怎么思考的,在每一阶段过着怎样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第四,建立政府倡导、民间自主的“办节”机制,确立以集镇“办节”为主,村落“办节”为辅的“办节”思路,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整合传统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传承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和培育现代节日文化相结合。
总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日趋西化,甚至连与国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节日也有被洋节日取代的危机,这直接威胁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我们不反对年轻的一代热热闹闹地过洋节,但是我们有责任引导年轻的一代过好自己的节日。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应当重视从观念到形式的创新,要强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要随着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吸收和融合外来节日中的热闹、谐趣的成分,注重交往交流和人文关爱。
“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轻轻地在你的指尖溜过”。日子过得真不慢,转眼已是七月半。今天不是寻常天,传统节日号中元。中元名称知者鲜,七月半以鬼节传。满园花儿是我的爱,热闹的中元节正到来,和机灵鬼跳舞最呀最摇摆,有开心鬼相伴才是最开怀。各种欢乐身边来,借此机会一起嗨,让幸福鬼和你牵手是我的期待,大声说着倒霉鬼走开才最豪迈,你就像那最美的云彩,让我用祝福把你留下来,悠悠的唱着最炫鬼节风,中元节就要乐开怀!
中元节,思念的滋味,寄情于山水,伫立了真情,沉淀了欣慰,快乐的颜色,永远追随;美好的心愿,凝聚成星辉,闪动着记忆,辉映了陶醉,祝福的日子,时刻点缀。送个开心鬼给你,教你走上成功之路:不论你是否显“鬼”,工作也没有“鬼”贱之分,只要你“鬼”在坚持,“鬼”在努力,一定会成为达官“鬼”人,大富大“鬼”。
祝普天下所有的炎黄子孙中元节快乐甜美!
作者:陈莹峰(专栏)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