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因为三句半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所以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深植于民间艺术土壤,是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群众曲艺形式。因为它合辙押韵的韵文体形式适于说唱,所以为民间艺人创作传唱不绝,群众津津乐道。www.zhlzw.com 中华勵志網
应该说,三句半更适合表演传唱、自由发挥。因为它能够把要表达的意思用逗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更易于被群众接受。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唐山大地震前,公社组织各村汇演,很多节目都是三句半,不过那时作品的内容多是阶级斗争什么的,不过因为用了三句半的形式,很严肃的话题也能把观众逗乐。四个人在台上,前三个人一人说一句,等到第四个人一张口说出剩下的半句,肯定逗得满场大笑。每说一段,就绕着台子走一圈,锣鼓敲得山响,气氛很活跃。我就是在那时开始接触三句半的。
转回正题,顾名思义,三句半就是通过前边三句加后面半句来表现的。前面三句作必要的铺垫,后面的半句做精炼的总结,而且必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段三句半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说,关键取决于最后半句是否到位和出人意料。而且绝对要诙谐幽默简洁明快,与上面三句前后照应。这半句说是半句,其实字数越少越好,少到只有一两个字才出最佳效果。当然根据创作需要,最后一句也可以不必太过拘泥形式,三四个字也是有的,但不常见。所以最好还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结语。
其次,三句半必须是押韵的,一二四句一韵到底。第三句要求比较灵活可押可不押。撰写时必须按照要求的格式和规律进行,否则就失去了三句半的神韵。甚至写成四不像。三句半所押的韵要同一声调,不但韵母相同,音调也要一样,但声母必须不同。还要注意同一个字在韵脚中不能出现两次,即使是同音字也不可以。比如说上面的韵脚是阳”,下面同一段中就不能再出现“阳”字或“羊、杨、洋”等字作为韵脚。而一些特殊的字即使声母不同韵母相同也不能押韵,如一些整体认读音节组成的字。而第三句尾的字,音调要与其他三句有所区别,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如韵用平声,则第三句用仄声,等等,依此类推。
三句半前三句每句的字数,一般为五六七字,以每句七字最常见。同一段中前三句字数必须相同。如果是段落很多的作品,各段前三句字数可以根据创作需要有所不同,上段七字、这段五字、下段六字......这样的安排创作是允许的。三句半的句子中最好也能平仄适当,使之读起来音调起伏变化,错落有致,有抑扬顿挫的感觉。平仄问题较难把握,要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不断领悟。www.zhlzw.com 中华勵志網
三句半不能写得太晦涩,如果一味文邹邹的,就失去雅俗共赏的特殊性,它的群众性才是他的生命之所在。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