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在很多成年人看来,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是他们童年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童年带去了无尽的欢乐。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许多人想问现在的孩子又在唱些什么歌呢?
新儿歌数量稀少内容单薄
笔者在一些幼儿园和小学走访时发现,老儿歌内容陈旧没有新意,新儿歌脱离儿童生活不易传唱,不少小学及幼儿园的孩子表示对儿歌不感兴趣。“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等一些流行歌曲和“恶搞儿歌”正渐渐成为孩子们传唱的“新宠”。
据了解,现在孩子们普遍传唱的儿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其父辈小时候的经典作品。新创作出来的儿歌内容远没有以前那些作品朴实,切合儿童心理和兴趣,真正优秀的儿歌作品十分缺乏。笔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大多数幼儿园教材中儿歌的比例仅占到4%至5%,而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大多数仍然是多年以前流行的作品。
一些家长和老师也表达了他们的担忧:“现在适合孩子们唱的歌曲太少了,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和我们那时比都相差太远,孩子们天天哼着一些街头上传唱的流行歌曲,中间甚至还掺杂着一些恶俗的爱情歌曲,很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儿歌创作缺乏长效机制
近年来,少儿歌曲创作队伍萎缩,优秀少儿歌曲推广普及乏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创作人员对儿歌的热情不高,缺乏对儿童群体兴趣和爱好的了解,创作的曲子老腔老调,是新儿歌不为儿童所喜欢的主要原因。缺乏好作品,又没有完善的推广机制,导致出现几代人同唱一首歌的尴尬局面。文化部社图司司长张旭呼吁,我国应该建立少儿歌曲创作推广的长效机制。
早在2002年,杭州就举行过一场轰动全国的儿歌征集活动,这次活动激起了社会各界对新儿歌、新童谣创作的空前关注。而由文化部、财政部、教育部等7部门于2016年联合开展的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工作,在鼓励创作、征集作品、建立和培训少儿歌曲创作队伍、多形式广泛开展推广普及活动等方面作了很多的努力,但要让儿歌真正回归孩子身边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学校是传播儿歌的主渠道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孩子们对以前盛行的儿歌没有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他们会更倾心于形式活泼、内容搞笑的动画片、flash等娱乐方式。然而,作为一种对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的形式,儿歌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韵律美对孩子们语言表达、思维拓展的功用是不能忽视和抹杀的。
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王玉西认为,当下儿童歌曲不受欢迎,除了歌曲本身不太适合孩子们的喜好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播渠道不通畅。少儿歌曲的生命力在于众口传唱,有了创作,那么由谁、如何、通过什么渠道推广这些作品?这才是制约新创儿歌面临的瓶颈。校园始终是对孩子进行系统教育的主要场所,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们的学习内容都是由学校制定并实施的,这就为儿歌在校园的介绍和儿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儿童歌曲的流行需要借助学校这个主要的传播渠道。学校应该对儿歌重视起来,让优秀的儿童歌曲真正走进孩子中间。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