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政府、学校不断鼓励大学生自我创业【或曰自谋出路】。中央的出发点和政策都无可挑剔,但问题是,地方的相关单位到底如何支持到那些雄心勃勃的创业大学生呢?
作为过来人,我做的不是很成功,也知道地方许多相关单位的态度,当然,我也忘不了那些很支持我们这些毛头小伙子的创业精神的政府官员。但,真正支持到底的,或有作用的政策法规,却没有多少,导致我们许多年轻榜样之路的艰难坎坷,其中又有许多因为种种原因中途夭折了。
因为是过来人,每每看到、碰到那些自我创业的年轻大学生,我都非常支持,也非常欣赏,并把他们的故事不断地跟别人分享。
但是,我们也必须记住,并不是我们所有的人都适合做所有的行业,我们是否该创业?我们到底该在哪一个行业从头开始?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去考虑、权衡之后再做决定。毕竟,第一桶创业资金都来之不易,而且第一次创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后面的发展。
衷心希望,所有渴望、希望自己创业的年轻大学生朋友,在开始自己创业之前,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也希望下面的这些故事,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大学生创业榜样故事一:榜样赚得五百万 重返校园再读书
地摊之中有乾坤
——新疆大学生高泽宇创业纪实
从校园里“摆地摊”起家,到事业网点辐射乌鲁木齐各社区,成为高校的“地摊王”,再到如今拥有17家专卖店、100余名榜样成员、500万元净资产,迈出这三大步,24岁的新疆大学学生高泽宇只用了3年。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有着更大的抱负:要吸纳更多的榜样,真正做到“万人同创业”。
自来水和馕成就“地摊王”
高泽宇刚入学时,没有满足于安逸的校园生活,而是想着如何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为自己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不久后,他萌发创业念头,还曾对同学宣称“要做中国优秀的企业家”,但却遭到同学的嘲笑,说他是在做白日梦。
同学的嘲笑并没有打击高泽宇的信心。为了找项目,他几乎跑遍了乌鲁木齐,最终拿着筹到的5000元钱,决定从摆地摊做起。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假如毕业后去找工作,以月薪2000元计,贷款30万元买房,20年不吃不喝才能还清;而摆地摊第一个月、第一年可能不赚钱,但往后,钱可能翻倍地赚。两相比较,自然是创业成功的机会大。
2016年夏天,高泽宇召集了平时要好的20多名同学,在新疆大学找了块空地,把物美价廉的品牌运动鞋摆满了3张课桌,卖力地推销。然而只卖一天,学校就不让摆了。暑期他们便将目光转向小区,没有运输工具,他们就用床单打成背包,背着去小区卖。
创业的艰辛让他们更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炎炎夏日,他们连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每天就吃馕、喝自来水。每天下午3点多开始摆摊,常常在小区坚持到凌晨1点多才离开。回到学校已经深夜两三点,还要聚在一起讨论一天的得失。
大学生放下身段到小区摆地摊并不常见,别人不理解、被人挖苦是常事。因此,第一天练摊,就有一半的伙伴退出,一周后,仅留下5名同学。但这并没有吓跑高泽宇。在他看来,地摊经济就是要人多,一个人摆摊和几百人摆摊的效果必然大相径庭。他坚持不断扩充队伍,还通过开讲座传播创业经验,招募更多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加入。
“地摊经济”越做越大,高泽宇要花费更多时间在创业上,学习和创业不能兼顾。再三权衡后,他选择休学两年,一心一意地开创自己的事业。
高泽宇并不满足于只做运动鞋的生意,开始开发电子产品。听说广州电子产品进价低,他就只身一人到广州进货。在广州,他曾用4000元换来一台假笔记本电脑,防骗经验增长的同时,他也有了更长远的计划,应在广州建立发货办事处,以西安为总部,发起以笔记本电脑等为突破口的西北5省电子产品攻坚战,客户群体为高校学生。
创业之初,高泽宇就认定只有做到专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自开业起,他就向顾客提供专业的售后服务:所有产品免费终身维修,并维修非本店购买的品牌运动鞋。
一边是品牌运动鞋,一边是电子产品,高泽宇面向社区和高校的“地摊经济”越做越大,乌鲁木齐市几乎所有大型社区和主要高校都有他的地摊创业团队,团队成员越来越多,资金也越来越足。高泽宇把所有资金都投入到事业中,创业3个月后,他们在乌鲁木齐市有了第一家实体运动品牌店。
两次重组,创业团队走上正轨
创业之路充满荆棘和坎坷,高泽宇在3年创业路上也经历了大起大落。
2016年10月23日,正在西安开发市场的高泽宇得到部分团队成员背叛的消息,立即回到乌鲁木齐。回到库房,眼前的景象让他目瞪口呆:库房里大量的运动鞋被4名团员私分,现场人去楼空,一片狼藉,留下了40余万元的债务由高泽宇承担。他意识到,用感情维系来管理团队已经再也不管用了。
面对如天文数字般的债务,高泽宇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但一番痛苦抉择后,他决定重新振作起来,重组团队。经历过失败的他深谙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道理,他要让每个人都树立主人翁意识。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2016年5月,第二次团队危机也悄然爆发。5个和高泽宇从摆地摊时一同走来的创业伙伴此时对创业失去兴趣,开始拉帮结派。面对日益紧张的团队关系,事业继续拓展无望,高泽宇下决心解散团队。
那天会上,除了不想创业的5个人,其余人获悉后都失声痛哭。他们堵住大门、高喊继续创业的样子让高泽宇热泪盈眶。回想创业以来的点点滴滴,他决定和剩下的十余个成员继续为共同的创业梦奋斗。
从摆地摊开始,高泽宇的身边始终围绕着一批有创业激情的榜样者,这让许多人感到好奇。从2016年就一直跟随高泽宇创业的赵志强说,完全是高泽宇的个人魅力使然。他难忘第一次旁听高泽宇与团队成员开会时的场景:从晚上10点至第二天凌晨5点,高泽宇激昂地与团队成员畅谈未来发展、梳理目前存在的难题。这种忘我的创业激情震撼了他,他预感高泽宇日后定会成功,下定决心要跟他共同创业。
2016年5月至今,上下拧成一股绳的大学生团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公司设有市场部、销售部、宣传部等,部门间权责明晰、责任明确,团队中以能力为先,谁能力强就负责主要事务。团队以高泽宇为主要负责人,主要管理者8名,团队成员20余名,另有大学生员工百余名,成员平均年龄不到24岁。
如今,他们的运动品牌专卖店已经开了17家,预计在今年10月,专卖店将扩张至50家;同时,业务面也越拓越宽,今年还开发了装修业务。
昔日为创业而休学,今日回炉重读
3年前,为了全心全意投入创业,高泽宇和公司宣传主管赵智强都选择了休学。但在创业过程中,高泽宇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制度管理、人文文化知识匮乏,让高泽宇感到急需“充电”。去年,公司终于走上良性运转轨道,24岁的高泽宇来到新疆财经大学学习工商管理,22岁的赵智强则在新疆职业大学学习连锁经营管理。
高泽宇常被同龄人称为“叔叔辈”,他外表成熟、稳重又健谈。他和时下的年轻人似乎没有多少共同点,他不爱上网、不会打游戏、不懂手机的各项功能;他每天只睡4小时,剩余时间几乎全在发展事业上……
高泽宇的公司以“万人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命名,饱含了他远大的理想抱负: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共同创业。
如今,他的体育用品店和“地摊经济”成为许多大学生闲暇时的打工首选,部分学生还被选拔为团队成员。同时,他还在积极筹办榜样联合会,希望为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并为他们提供实习实践基地,打造真正的万人创业。
大学生创业榜样故事二:女大学生办舞蹈班首月赚两万 毕业后继续创业
大一开始即在舞蹈班做兼职,大三学年末就经营一家舞蹈搏击俱乐部。昨日,记者在位于洪山区鲁磨路的“尚西伯图”俱乐部,见到了这里的“大学生店主”——刘倩男和吕燕兰。
刘倩男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生,吕燕兰则是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两人都即将升入大四。
刘倩男的性格开朗,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我觉得特别适合做销售,喜欢和顾客像朋友一样交谈,并且能很快懂得他们的消费心理。”刘倩男说道。正是有这样的优势,她从大一开始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做营销类的兼职。今年2月起,刘倩男在一家舞蹈培训班做销售招生工作,善于与人沟通的她每月能有三四千元收入。刘倩男说:“正是看中了这个行业的商机,我才决定将兼职赚来的所有积蓄都投入其中。”
6月初,刘倩男将开办舞蹈班的想法告诉同在舞蹈班里代教舞蹈的吕燕兰,两人决定联手办班。从小学舞的吕燕兰上大学后一直在做舞蹈兼职教师,她教的爵士舞深受学生欢迎。
今年6月,两人拿出几年来所有的兼职收入,投入12万元合办舞蹈搏击俱乐部。凭借之前兼职经验,只用10天时间,他们选好了地址并购买材料、完成装修;短短3天时间里,即设计好广告并完成首批招生;仅仅一个月时间,这个300平方米的俱乐部已有12个培训班,会员人数达800余人。“按照兼职时的经验,我和吕燕兰分别负责前台经营和学员培训,乘着暑假的‘学舞热’,再加上以前兼职带来一些熟客资源,所以开业头一个月就净赚了两万元。”刘倩男回顾这一个月来的“老板”经历,感觉忙碌而又充实。毕业后继续创业,是这两个女孩共同的梦想。
大学生创业榜样故事三:大学生开店卖肉夹馍月收入过万
小菜夹馍、小刀红烧肉夹馍、梅菜扣肉夹馍……十多种口味的肉夹馍,3~5元钱一个,小小的生意硬是让毕业于陕西西京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阎强做成了月收入1万多元的买卖。昨日,记者在锦绣路某大型超市旁的肉夹馍店里,见到了朴实的阎强。
2016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阎强在西安一家销售电器公司找了一份推销员的工作,“搞销售,比较郁闷的是产品不好销,只能领到生活费。”
2016年初,阎强听朋友介绍,摆地摊比较赚钱,便辞掉销售工作,到批发市场购买了价值700多元的小商品,拉开了他练摊生活的序幕。一月下来,他赚到了3000元。但阎强明白,摆地摊不是长久之计。他开始留意起创业项目。
去年10月初,满怀着创业激情的阎强来成都寻找项目。半个月的考察,他喜欢上了成都的创业环境,也看上了肉夹馍生意。随后,在武侯区跳伞塔街道办事处和棕南社区的帮助下,他投资12万元,租赁了铺面,加盟了某品牌肉夹馍专卖店。几个月的时间,阎强的肉夹馍店已实现每月7万元左右的营业收入,他自己的月收入也突破万元大关。
“只要敢于放下面子,敢干、肯干,都能赚钱!”阎强说,“把面子放在口袋里,大学生就业或是创业就都不成问题。”现在,阎强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肉夹馍的生意做大,找好的地段再开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