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励志书籍 >> 非常三国:1800年经典商话 >> 正文     【发表评论


第75节:三国体制◎组织篇(9)


  关羽失荆州,是刘备命运的转折点。这里面发生了一连串的重大失误,原因究竟在哪里?是刘备用错了人,不该把国门重地交给关羽,属于授权上的错误?还是关羽能力不够,无法承担重任,是执行力的问题?其实并无疑问,应该说防守荆州,只有关羽是最佳人选,他有足够的执行能力,刘备的授权也属正确。

  从西蜀全局来看,刘备先在汉中称王、后在成都称帝,他的权力是根据诸葛亮的战略布局支撑起来的。这是刘备对各项政事的授权依据,也是各位接受授权的方面贯彻落实的行动纲领,因此,寻找授权与执行力这条杠杆之间的惟一支点正是军师诸葛亮。

  但从整个过程看,首先是作为执行方面的关羽抛开了诸葛亮这个权力支点,没有遵照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大政方针,侮辱孙权来使,引起两方争端。其次,在关羽败亡后,刘备也没有寻求诸葛亮的支持,而是不顾一切地押上全部赌注亲自一搏,直接从授权者转为执行者,从而使权力的两翼变成了单翼,局面只好发展到不能自控的"螺旋状态"。那么,作为权力体系"支点"的军师诸葛亮自己也没有主动出来维护上下之间平衡,造成了杠杆支撑点的缺位,必然使权力运行走向坏局。

  授权与执行,需要寻求支点进行权力制衡的道理十分明显,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三个方面都置之不理呢?这的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式难题。在中国,伦理关系往往高于法制体系,当二者出现冲突时,常常少有例外地就会发生前者出位而后者缺位的情况,也就会形成人事关系战胜法制系统的局面。

  先分析一下授权方面。刘备称帝前后,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其他如赵云、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的地位也不低于诸葛亮。虽然无论战略规划还是具体事务,刘备对诸葛亮总是言听计从,但在权力系统的安排上,刘备从来没有鼓励或规范诸葛亮作为军师起到制衡最高授权的作用,反而更为倾向于设置对这个承上启下的权力支点的制衡。

  再看执行力的方面。史书上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意思是,关羽虽然爱抚士卒,但却对士大夫始终心存芥蒂,盛气凌人。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当然也在其中。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就不悦"。尽管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几次重大行动中赢得了关、张的真诚尊重,但对于系统平衡来说,充其量只是一种有所帮助的调剂而已。权大于法,人更大于权,刘备与关羽、张飞的"特权"关系比诸葛亮的"顾问"关系显然要更进一层。

  最后再察看西蜀势力内部所谓权力"支点"的情况。诸葛亮对关羽目空一切的情况十分清楚,然而顾虑其与刘备"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加之自己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所以采取了儒者式宽容顺从的姿态。众所周知,诸葛一生谨慎,从不弄险,他为何不提醒"疏慢"的刘备呢?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而后导致荆州失守,直至为孙权所杀,整个过程首尾长达半年之久,从开始的吴魏使者往来不绝,到后来的曹操不断调兵遣将地增援,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蜀汉方面竟没有采取任何对策,任由关羽自行其是。最后当关羽全军覆没之际,蜀军援兵也还是迟迟不至。只要诸葛亮负起自己作为"军师"的职责,随时将荆州的"险情"提醒刘备,与关羽"自小结契"、情同手足的刘备绝不会"疏慢"到袖手旁观,没派以一兵一卒相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