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劳动,既光荣又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跟劳动、汗水、手上磨出老茧是分不开的。”如果家长因为爱孩子而事事包办代替,那么这样的爱表面上虽然是在让孩子享福,但时间久了,只能换来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不仅会养成孩子“好吃懒做”的习惯,还会剥夺孩子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的权利。下面有两位截然不同的家长,看看你更像谁?
从来“不让”儿子洗袜子的妈妈
这位妈妈从来不让宝贝儿子做任何家务事,儿子完全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妈妈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儿子从来都觉得这很正常。
一天有人问这个小男孩:“你的袜子谁给你洗呀?”小男孩说:“妈妈。”那人又问:“要是妈妈不在家呢?”小男孩说:“那就是爸爸洗。”“那将来你长大了不在爸爸妈妈身边怎么办?”“请保姆呗!”小男孩理直气壮地说。
从来“不给”儿子洗袜子的妈妈
这位妈妈从儿子2岁时起就不再给他洗袜子了,确切地说是不当着儿子的面给他洗袜子,而是让儿子自己洗。
2岁的孩子哪会洗袜子呀?没错,孩子是不会洗,他的动作与其说是在洗袜子,不如说是在水里玩袜子。但是这位妈妈仍然坚持让他洗,并且每次孩子洗完,她都大加赞赏道:“洗得真干净,真棒!”孩子听了总会特别高兴。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给自己洗袜子就变成了习惯。不仅如此,他还总是主动要求给家里其他人洗袜子,而妈妈也“不客气”,孩子要洗,就让他洗。于是,孩子就这样洗着,快乐着。
那这一家人还不整天都得穿着脏乎乎的袜子?那倒没有,因为每次趁孩子睡熟后,妈妈都会偷偷地把袜子重洗一遍,一直到孩子小学三年级。
生活中总是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家长,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截然不同的孩子吧。
众所周知,瑞士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家长们绝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体会挣钱的艰辛。在美国,四五岁的小孩就要靠帮忙做家务来赚取零用钱。其他许多西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孩子们也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家长有意对他们进行的劳动训练。实践证明,孩子并没有因为承担了部分劳动而产生痛苦和压力,反倒增添了劳动带来的自我价值感和荣誉感,所以这样的孩子成长得很健康、很独立、很光荣、很快乐。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