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生考前心理焦虑怎么办?

作者:洪成文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5-05-18

又到高考时间。此时,无论你是家长、老师,还是考生,无论你身陷书山题海还是已然跃上“彼岸”,我们都想轻轻地问,高考,你关注什么?高考,你准备好了吗?

无论怎样定义考试,高考都无可回避地具有特殊性。专业选择与自身特点、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该如何理性选择专业,规划未来?又该如何客观面对自己、面对未来?也许,在你的心里,高考像一座山,像一片海,但总有进山的路,有渡海的舟。

本报今起开设《高考时间·洪老师咨询室》专栏,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洪成文教授和他的团队,以其丰富的学养和专业知识帮助选择中的你规划未来,指点迷津。

高考前心理调适已经成为高中后期阶段的大课题。这不仅是个真问题,而且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难题。

为什么考生会出现心理焦虑呢?很多专家已给出很好的答案。一种认为,高考被誉为人生第一大考,成本太大,难以弥补,实难让考生放松心态。另一种观点认为,心理焦虑是心理器质性的,尽管很多考生没有此问题,但是器质性问题考生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些考生须对症下药,施以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在如何解决心理焦虑问题上,必须看到,很多还没有上升到理性分析的高度,不能与考生沟通心灵。因此,表面上看在“用药”,却不见“药效”。其实,考生的心智和思维已经完全成熟,而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常用“儿童式”暗示或“干哄”等小儿科办法去解决。这不仅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而且还会引起考生的反感。

根据多年临床指导的经验,可将考生高考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归结为三大类:即置信区间预测法;(独木桥边)建架浮桥法;热门专业绕道跑法。

置信区间预测法。考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是对高考成绩做一种置信区间预测。所谓置信区间预测,是根据最后一次(多次)模考成绩预测高考成绩的心理暗示过程。应用的对象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成绩优异者,另一类是线上考生。

所谓成绩优异者,是指模考成绩约在一本线上100分左右者。这些考生学习刻苦,方法有效,而且成绩优异,但他们的焦虑就是永远突破不了的高原期,换言之,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超越成绩更加优异的尖子同学(同班同学)。对于这些同学我们不必绕着弯子说话,可对高考成绩做置信区间推测。例如,一考生模拟成绩为613分,我们将其高考成绩预测为三种可能性,可能性最大者在603~633分之间,取概率70%。然后上扬一下,将预测成绩调高到633分以上,取概率20%。再考虑最后一种可能性,将成绩预测在603分以下。尽管这样的分析很难证明是准确的,但是却成为我们与考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良好手段。紧接着就可以和考生直接就信心提升做进一步沟通了。第一种成绩预测结果,是否满意?满意。第二种成绩预测结果,是否满意?当然满意。关键是如何处理第三种结果,也就是那10%的可能性——心理焦虑的核心之处。这时候,对解决考生心理焦虑的老师的知识要求就比较高了。我们尝试性的方法是让考生了解一个事实:招生成绩位于一本线上100分上下的高校几乎都是好学校,即便相差三四十分,也差不多都是在同一层次,都是高水平大学。平台已足够高,关键在于将来的努力。置信区间法的核心不是要证明咨询师的预测准确性,关键是让考生有了一个完全释放心态的理性基础。

置信区间法最常应用的还是在二本成绩的学生希望考到一本成绩,他们的目标就是进入重点大学的大门。这一类学生,我们专业上称之为“线上同学”。他们为什么焦虑?其实焦虑是因为期望的目标过于真实。上一本院校就是成功,二本院校呢?自然不满意。越是想着一本,成绩就越是提不上。实践中我们遇到不少这样的考生。我们的常用办法也是设置置信区间。晓之以理,正视结果,分析结果。只要追加一点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即可将超越不了一本成绩的尴尬化解开去。假如最后上二本院校,其实也是一种幸运。一来你把人生的挫折提前了,一个人的成功与接受挫折的能力有高相关。二来,你的第一次挫折完全可以凭借大学四年的努力来弥补。大学不能读重点,研究生总可以吧。一位刘姓考生正是依靠这一方法,化解了紧张,释放出了能量,最后以高出一本线的高考成绩被南方一所985大学录取,考生和家长无不惊喜。可见,只要找准了心理焦虑的焦点,在其担忧处找解决方案,焦虑自然“药到病除”。

建架“浮桥”法。想上一所名牌大学,对考生来说,是合情合理的。然而,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造成考生心理焦虑的现实原因莫过于此。解除部分考生心理焦虑的方法是“上不了国内的好大学,我们去海外上更好的”。前提是我们有良好的学习动力和成绩基础。社会上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如果要出国读大学,不仅要多年准备A-level考试或SAT考试,而且还要准备很多资料,太复杂,太花时间。这是事实,但也不全是。部分西方国家面对我国学生的招生政策也越来越人性化,给我国考生“开绿灯”。在实践中,我们将这一新政看作是解决考生心理焦虑的另一个途径。比如李姓考生成绩一直名列全年级前三,考取重点大学没有问题,但是班主任等老师鼓励他尝试清华、北大,考生在得到激励的同时也增加了压力,成绩出现不稳定。鉴于此,我们试图在高考独木桥边为他“建架浮桥”。方法是:放松去参加高考,即便成绩不能上清华、北大,也可去澳洲上更好的大学。考生心情立马放松下来,最后高考成绩发挥正常,被北大录取。可以说,独木桥上行走,正常人都担心,何况考生?只要边上有浮桥,便可以放心前行了。

热门专业绕道跑法。高考从来不是独立的社会活动,社会只要有变动,就会影响到高考,比如就业的变化。现在我国社会仍然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公众一会儿热捧高科技,一会儿贪羡公务员,一会儿唱好金融会计和证券。这些变化都会很快影响到高考上来。因为行业热带来专业热,专业热也就必然对考生提出高要求。这种热已经发展成为全民族性的,所以才有40%的考生第一志愿选择财经类,这在全世界都很难找到相同的案例。

考生想报财经类,可以鼓励。但是鼓励之前必须有理性的分析:首先,要报考财经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内的财经专业,就必须拿出比普通专业更高的分数。你若有此高分,那就去“撞”。如果没有呢?则可以通过发现知识内在关系去解决。假设未来考生愿意从事财经类的专业,那么有多少渠道解决这个问题呢,大致有三:第一,知识组合法,选择一个相关专业,待考研时,进入财经类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基础是有基础理学的课程,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甚至工程类;第二,溜边法,即选择大学里最容易进入的专业,比如文科类的文史哲教育学等专业(其入门成绩一定低于财经类),虽然与财经类无关,但是考研时可以考虑研究金融史、经济史、会计史专业(金融类专业学生多数不感兴趣),如果你大学期间可以选择部分统计专业课程学习的话,就会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许多学问大家都是学科史领域出现的;第三,即便你选择管理学、哲学和历史学等,毕业后你仍然可以去银行和证券公司去就业,因为谁都清楚,即便金融性最强的机构,也都有搞管理和文字工作的,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去做哲学家的倒是很少,半数以上去了银行和保险业。你相信吗?

(作者:洪成文,安徽省舒城县人。1997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务副所长,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长期从事学生生涯规划和高考填报志愿研究。)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焦虑怎么办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