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注意啦,小心微信变"危信"

作者:精益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5-04-28

毫无疑问,通过提供的公众账号和“朋友圈”进行发布信息的微信,已成为当下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目前,我国微信用户突破6亿,开通的微信公众平台账户已经超过600万。随着微信用户和微信公众平台数量急剧增加,微信舆论场开始形成并极速扩张体量。根据2014移动媒体趋势报告《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2014》显示,在微信平台上,平均每天每人阅读文章5.86篇,日平阅读文章数超过3篇的用户占比51%。可以说,微信以其功能丰富、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的特点和口碑式传播、渠道快捷、信任度高等优势,为公众带来了非常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然而,由于注册微信号公众账号门槛低、信息管理跟不上、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缺乏自律等原因,使得微信上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的故意危言耸听、煽动情绪、博取眼球、吸引关注,有的用悬疑式的标题勾起人的好奇心,宣传伪科学、制造假新闻,尤其是有的打着“解密”“内幕”的幌子大肆传播歪曲党史国史等不良信息。这些不负责任的传播,让微信变成了“危信”,挑战着国人的良知,挑衅着法律的红线。

与传统媒体和微博的舆论场相比,微信舆论场更加封闭与私密,微信群的动员能力也相当强。在微信中传播的,不仅仅是家人朋友之间的脉脉亲情,不仅仅有美丽的风光、动听的音乐、并不如烟的往事和稀奇新颖的新知,还有明确无误的意识形态交锋、思想文化角力、民心民意争夺,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谣言、煽动和蛊惑。与此同时,我国网民结构日益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网民中学生和低收入者占很大比例。这些网民思考、有理想、充满活力、有十分强烈的诉求表达欲望,但在重大的舆情信息面前,他们往往受制于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容易受各种错误信息的影响。而这些一旦被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所利用,让他们在网络上贩卖“假恶丑”、煽动民众的非理性情绪,故意捏造事实,歪曲历史,混淆视听,就很容易扭曲一些不明真相者的价值观,动摇不明真相者正确的选择和信仰,催化出他们内心负面的社会情绪,并通过各种信息平台进行极端表达,甚至把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带到现实社会生活之中,轻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重者会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引起社会不稳。

“危信”层出不穷的背后,有商业利益的驱动,有扭曲的价值观作怪、更有居心叵测者的故意所为。对于这样的微信公号,相关部门必须依法进行严厉和彻底清除,实行零容忍,发现一个关闭一个,处理一个,从而让网络的空间更加清朗。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网络微信、微博等账号的整治力度不能说是不大。继2014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继开展了“净网2014”、“剑网2014”、“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治理”等行动以来,近日又依法关闭“这不是历史”等133个传播歪曲党史国史信息的微信公众账号,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网络正能量更加巨大,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然而,网络“雾霾”并不会经过几场行动被扫清,只要产生“雾霾”根子还在,随时会出现“死灰复燃”的景象。扫清网络“雾霾”,给微信“排毒”,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防止微信变成“危信”。一是需要广大网民增强辨别力,不要被微信上那些不良信息的“花衣”所迷惑,在看到各种出位、惊诧信息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及时核对权威信息来源,做到不信、不传。二是互联网运营商加强自我约束,要把好公共服务平台审核关,从源头把好信息发布的关口,加大微信公共账号的跟踪管理,一经发现有违法言论,坚决取缔,不给不良信息提供肆意传播的通道和机会。三要切实把“微信十条”等相关管理规定真正用起来,切实规范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的服务和使用行为,规范公众信息服务活动,保障“七条底线”始终如一贯彻执行,让微信公众账号在坚守“底线”中健康使用,还网络空间一方净土。(作者:精益)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心灵之旅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