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字号”企业需“治权”方能扼喉

作者:邓恺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3-11-15

“孟晓锁已经不是三原县公安局副局长了,被免了。”昨日下午,三原县县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称,11月5日县委常委会上免去了孟晓锁的副局长职务。其被人实名举报经商办企业一事三原县纪委已立案调查。(11月14日 新浪网)

治理官办企业的行动早已拉开帷幕,打击力度逐步加大了,监督方式也更加全面了,可总有些官员目无法律,风风火火地当起了“官老板”。如今,三原县公安局副局长孟某也不甘落后,紧跟不正风气而豪掷120万经营起了菜市场,该菜市场不仅是国家农业部绿色蔬菜定点市场,更是三原县最大的菜市场。如此大规模、有影响力的“官字号”菜市场凭何有这等“殊荣”,说到底,还不是官权的大尺度利用和人脉关系的纵横交错在作祟。

古时候有官员巡视,闲杂人等勿近而显官威,摆官谱的作法;现代有官领导办企业,阿谀奉承者开路而纵容其搞特权,谋私利的诟病,不得不说,畸形的官权意识侵蚀着官员的廉正意识,滋生着官员的利欲攻心观,反映出了官员价值观的扭曲和干部队伍风气的缺失。官员办企业从根本上来讲也是权力的变相寻租行为,即官员运用手中掌握的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社会权力假借“改革”、“发展经济”等之名以鬻其权、以售其奸,从而实现权力的价格,达到侵占社会资源、中饱私囊、满足享受的目地。这是一种官场病态,也是一块社会毒瘤,必须果断割除,从而立竿见影地根治!

事实上,我国的法律对公务员能否经商早就有明文规定。国务院颁布、自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31条第13款就规定:国家公务员不得“经商、办企业以及参与其他营利性的经营活动”。制度当头,监督甚严,可为什么官员违法乱纪兴办企业的事件照样频频发生,这还得归结于制度对于官员来说隔得太远,自律意识不够;监督举报机制受阻,危机心态不强。“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只能给官员挠挠痒,而不能彻底扼制住其参与经商的喉。

官员有兴趣、有底气经商,就是希望借着自己的权力,努力把其变现,让其利滚利产生额外的价值。而市场的开放也纵容了官员经商,致使唯利是图的商人想分一杯羹,躲官怕官的老百姓只能怒不可言。拆掉“官字号”企业的金字招牌,杀杀官员经商的嚣张气焰,最需要的还是深入治权。顾名思义,治权就是从制度上分散、限制“一把手”的权力,权力越分散,越容易形成相互制衡的良性机制,越便于民主监督,越容易堵住相关漏洞,减少或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并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治权也要用党纪政纪来严肃纪律,迫使官员淡化“官念”,削弱为官者的某些特权。试想,权力都所剩无几了,官员们就算财力再怎么雄厚,面对变化无端的市场经济和自负盈亏的风险,还会有勇气选择经商嘛?

纠官员违法经商之风,当断其满私利的欲念;扼官员借权牟利之喉,当深入治权限权!(作者:邓恺)

点击显示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